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加强食堂规范化管理_规范化管理

tamoadmin 2024-08-17 人已围观

简介1.社会组织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是什么2.财会规范化管理中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3.管理标准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区别4.为什么企业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5.如何让管理的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人性化6.如何规范化管理无人机7.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目标:①以达到“八零”境界为目标;②以满足“十化”行为要求为基本标;③通过健全完善一套公开透明、上下认同的游戏规则;④为

1.社会组织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是什么

2.财会规范化管理中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3.管理标准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区别

4.为什么企业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

5.如何让管理的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6.如何规范化管理无人机

7.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加强食堂规范化管理_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①以达到“八零”境界为目标;

②以满足“十化”行为要求为基本标;

③通过健全完善一套公开透明、上下认同的游戏规则;

④为管理的实施构造一个抓手,以保证“4E”控制标准的实现;

⑤在达成“八化”措施上不断努力;

⑥以协调企业发展的利益关联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

⑦诱导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意志行为。

企业规范化管理所寻求的效果标准:

“八零”境界——决策制定零失误、产品质量零次品、产品客户零遗憾、经营管理零库存、管理零浪费、组织结构零中间层、商务合作伙伴零抱怨、竞争对手零指责。

规范化管理的4E控制标准:

企业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活动、 每一份资产、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受控之中。

企业管理规范化的行为标准:

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

社会组织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是什么

1、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养,建立科学的社团负责人选拔任用制度。

2、提高社团负责人在社团成员中的影响力,增强社团的凝聚力。

3、依据社团特色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促进社团运行机制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4、加强社团成员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与沟通。

财会规范化管理中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社会组织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是什么?

规范化是现在对于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从法人资格、组织章程、理事会、监事会等基础条件来进行规范化管理。等级评估第一个职能其实就是帮助社会组织在基础条件、内部管理、日常运作时的规范化。

专业化方面,专业的事情让专业人来做,这个不只是企业适用,社会组织同样适用。比如专业社工组织就是需要有专业社工,而且需要有占有组织专职人员的一定比例。从事心理辅导的组织就是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这样组织才能做的好,才能发展的长远。专业化是对于社会组织的第二个基本要求,从事哪方面的专业业务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员。

管理标准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区别

为适应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当前,基层农发行必须尽快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健全治理机制,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会管理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尽快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强化管理,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一、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会数据真实性差强人意。传统的银行财会工作素有铁账、铁款、铁制度的“三铁”美誉,但深入分析基层农发行财会工作却发现,对负债的会计管理确实很规范、要求很高,而对债权的会计管理就要稍逊一筹,本息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的问题并非罕见。

2、基层农发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3、“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影响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分配制度的落后和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基层行财会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4、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不够合理。目前各行的规范化考核标准仍实行差错扣分的办法,没有考虑业务量的因素,对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扣分标准也没有拉开,所以,考核结果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某个行的真实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切实提高财会数据的真实性。

对固定资产,包括营业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电脑设备、各种车辆等,不论账内、账外全面进行核查登记,彻底弄清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面积、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产权关系、使用状况等,并进而分析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对各项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准确性进行全面深入的核查,认真清理虚增、虚减收入,乱摊乱挤费用或费用挂账的情况,保证损益结果的准确性。三要将真实性检查制度化、常规化,明确检查的要求和工作纪律,加强检查人员队伍建设,加大违规违纪、弄虚作问题的查处力度,准确考核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从而为今后保持财会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二)加大财会人员的更新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首先,改善财会人员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试行“内部退养制”,使年龄偏大、知识不能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需要的,从现有岗位退下来,同时,安排优秀员工到财会岗位。其次,加大财会人员岗前和专业培训力度,在人员相对充足的前提下,实行技能达标上岗,优胜劣汰,增强财会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会计业务规范化操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应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工作能动性,激发其积极性。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在考虑出错率的同时应兼顾业务量大小,同时将员工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三大部分。基础工资可以保证职工基本生活;岗位工资按职务、岗位技能要求难度、风险度以及工作量适当拉开收入档次;绩效工资主要同职工的业绩考核挂钩,可实行管理行和基层行分层考核的办法,以激励基层行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四)上级行应调整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计分方法。在行际间业务量相差很大的考核项目上,实行按差错率扣分的办法或实行差错率和差错笔数相结合的办法,以便实事求是地反映其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收入。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期的会计核算中,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总账和报表中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为什么企业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

1、定义不同

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是指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及MBA等常见经管教育均将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涵括在内。现阶段标准化管理泛指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规范化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现在它也已开始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了。人们更多的是把它等同于制度化管理,或叫标准化管理。

尽管规范化管理最终也要落到制度层面上,通过规章制度来实施,但制度化管理仍远不等于规范化管理。制度仅是形式,任何一种形式管理都可以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界定和贯彻。

2、作用不同

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着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规范化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所寻求的效果标准:“八零”境界——决策制定零失误、产品质量零次品、产品客户零遗憾、经营管理零库存、管理零浪费、组织结构零中间层、商务合作伙伴零抱怨、竞争对手零指责。

3、要求不同

标准化管理:目标指向。标准必须是面对目标的:即遵循标准总是能保持生产出相同品质的产品。因此,与目标无关的词语、内容请勿出现。

显示原因和结果。比如“安全地上紧螺丝”。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如何上紧螺丝。又比如“焊接厚度应是3微米”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为:“焊接工用施3.0A电流20分钟来获得3.0微米的厚度”。

准确。要避免抽象。

数量化-具体。每个读标准的人必须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标准中应该多使用图和数字。例如,使用一个更量化的表达方式,“使用离心机A以100+/-50rpm转动5~6分钟的脱水材料”来代替“脱水材料”的表达。

现实。标准必须是现实的,即可操作的。标准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可操作性差是国内许多企业的通病。我们可以在许多企业车间的墙上看到操作规程、设备保养等标准,我们比较一下下面二个表,感受一下什么是可操作性。

规范化管理:系统化、常态化、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表单化、信息化。

规范化管理实施的关键点,效率,效益。

百度百科-规范化管理

百度百科-标准化管理

如何让管理的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规范化管理是企业一项艰巨的、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它是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规范化管理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业务运作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缺少规范管理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工作必将一盘散沙。规范化管理涵盖的内容很广,按照当今比较权威的解释,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的规范化,二是企业组织流程设计的规范化,三是组织构架设计的规范化,四是制度建设(指制度的编制、执行、修订完善)的规范化,五是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而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则直接体现在制度的建设上。制度建设的基本流程为制度的编制、制度的执行、制度的修订完善,三个环节工作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对是否能逐步形成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规范制度体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能否进一步提高公司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就制度建设三个

环节的一些思路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第一部分 制度的编制

一、制度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个企业编制的制度必须是规范的, 必须符合企业科学管理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规则,没有规范的制度,就没有规范的制度执行过程。企业编制的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平等性——四大基本原则。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编制制度时应从业务实际需求和管理规律出发,以现有体系和制度为基础逐步地进行优化和完善,特别要注意的是,编制的制度不能脱离当前管理体系、人员素质、文化习惯的前提来实施彻底式的变革,否则这样的制度不但很难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制度的系统性则是指在编制制度时要坚持全面、统一的原则,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避免发生相互矛盾的情况,保证制度体系整体的协调顺畅;另外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是制度的合法性和平等性,合法性是指制度不能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否则就会缺少法律效力,平等性则指编制的制度对各级管理层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职位等方面的高低而有所区别,应坚持责任、权限、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是推进规范化管理的大敌,不平等的制度必将引起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编制的基本思路

1、全员参与

制度制订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各项制度制订都要经过全方位的论证,都要充分考虑和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以形成大家能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合理制度,大家遵守合理的制度。编制制度时仅仅单靠一个或几个人的苦思冥想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全员参与,多沟通、多论证是制度编制必须要做好的一个环节。

2、借鉴引进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而这些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结晶往往都体现在制度或管理模式上,所以在制度编制时可以将其他企业好的管理

制度借鉴到自己的企业中,与自己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企业自己的特色,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借鉴引进同时也是搞好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捷径。

3、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就是要运用正确的观点、合理有效的方法,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深入企业实际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切合实际、规范有效的制度,调查研究是编制制度极其有效的一种科学方法。调查的方式一般可用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会议调查、访问调查、收集书面材料等,编制时可根据制度类型的需要选取一种或几种调查方式。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制订的制度才会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4、事无巨细制度化

事无巨细制度化实际上是关于制度有效覆盖面的问题,是制度相对企业管理需要的充分

性问题。企业每一个重要的管理、工作和技术事项都应该用制度加以合理规范,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制度健全完善的程度也体现出了一个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另外,在编制制度时,制度内容的文字表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应做到语言准确、概念清楚、文字简练、通俗易懂。

第二部分 制度的执行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对推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无济于事,大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小到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来做强有力的保证。制度执行力弱是企业都普遍存在的不良管理现象,也是企业管理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和焦点,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强调制度执行力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一、加强制度的宣传与学习

在企业内部,因年龄、文化、生活实践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规范化管理意识、制度执行意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必然有一部分人在意识上有所落后,而这些人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对象。面对他们,首先要做到的是通过宣传、组织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规范化管理意思,一个人只有意识提高了,观念改变了,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因此,宣传制度、组织学习制度、提高制度执行意识是一个企业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的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做好了,才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

二、干部应树立榜样作用

陈总说过,一个员工差差一点,一个干部差差一片,这句话就非常精辟地阐述了干部榜样的作用。干部的一言一行是员工争先竞仿的对象,对员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干部能做好自身形象,带头执行好各项制度,对员工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反之,如果干部不注重自身形象或带头违反制度,就极有可能导致整个部门制度执行力的下降,就极有可能产生较差的管理局面和结果。

三、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沟通

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沟通是及时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控制和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监督是每时每刻都应该进行的工作,一个企业应把监督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开展好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横向部门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的专业监督;检查则可用多种形式进行,一般来说可用自查、职能部门抽查、专业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检查形式所产生的效果

会有所不同,但对推进规范化管理都有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沟通是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的主要手段,及时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到制度执行情况,从而可以及时取有效措施来确保制度的执行力,沟通一般可取召开阶段性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下入基层了解等方法进行。

四、将考核处理与教育激励相结合

规范化管理应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对受到处理的干部员工,要通过引导、教育、沟通,让干部员工被处理后有好的表现,让部门管理工作有新的提高。这个方面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理人,而是用以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对违反制度的干部员工,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思想素质,是提高一个企业整体制度执行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规范制度执行过程

一个企业应坚持一切管理活动只对制度、标准负责,做到制度面前平等。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一是要做到规范优先,即:制度执行时,大家有意见也要等制度执行后再开展讨论,避免扯皮,维护制度严肃性。二是对于重复问题和典型问题,严格考核处理。三是严格实行分级管理,避免考核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同时也要杜绝护短、说情、办事拖拉等不良现象。

第三部分 制度的修订完善

企业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止的”的系统,随着业务流程、组织构架、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度要被不断地修订、更新、废止,以保持其有效性和适用性,适应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任何一位干部员工都可以对制度提出修订完善的建议。制度修订完善的原则与制度的编制原则是一致的,应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和平等性。制度修订完善的思路方法除在制度编制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外,还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制度的修订完善应具有时效性。

没有及时修订制度,没有致力于制度建设而导致制度失去适用性,这将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甚至给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进行不断的评审与更新,是企业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忽视的工作,这项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花费较大精力的、有较大难度的工作。要想较好的保证制度的时效性,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组织机构都应该抽出一定的人员和花费一定精力来致力于制度建设这个工作。

二、制度的修订完善应坚持“边制订、边执行、边完善、边上报备案”的四边原则。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可能碰到一些不确定的管理事项,甚至一些管理漏洞,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完善制度来规范工作。但制度的修订完善和正式发布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为弥补缺少明文规定的制度可能给管理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避免和减少不规范的行为或做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取“边制订、边执行、边完善、边上报备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管理思想就要先遵照执行,而不是等到正式制度文件下发后才执行。同时,按“四边”的要求来开展制度工作这也是较好保证制度时效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另外,有一点要在这里特别指出,那就是流程的修订完善,这个工作是制度建设中的一个的难点。对已有的流程进行完善、创新或精简,减少一些重复工作和累赘环节,提高流程的效率与效果,是一个企业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

如何规范化管理无人机

自《科学管理原理》发表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有100年的历程。回顾这百年历程,管理学科的发展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在科学理性、制度理性和道德理性三者之间寻求一种“最优解”。笔者认为其实质上是在规范化和人性化管理中寻求最佳融合方式。规范化也可以叫做制度化管理思想,其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泰勒、法约尔、马克思-韦伯-过程学派、数量管理学派等;人性化管理思想经历了罗伯特-欧文-艾伯顿-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弗洛姆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等不同阶段的继承和发展。管理就是追求二者的有机融合,建立人性化的规范管理机制。那么如何兼顾人性和规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呢?本文拟探讨这个问题。

一、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及关系

管理百年的发展是从亚当-斯密追求效率开始的,换言之,是追求管理的规范化。规范化管理是指企业依据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提高管理的效率。企业规范化管理具备以下十个特征:决策程序化、组织系统化、奖惩有据化、业务流程化、管理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绩效考核定量化、措施具体化、目标化、权责明晰化等。

当泰勒以及秉承他的思想的后继研究者如亨利-法约尔和韦伯提倡的科学管理因忽视人的基本需要而导致的劳动效率不高的弊端暴露无遗时,人们开始将研究的视线投向别处:社会因素及人的情感需要而诞生了后来的霍桑实验,以及后来的马斯洛、麦格雷戈、弗洛姆,他们对人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强调组织要进行人文关怀、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要。这就诞生了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所谓人性化管理其内涵就是管理从人性出发,在管理中应该尊重人性、体现人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在管理中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纵观百年管理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无非都是在讨论的一个规范化和人性化的话题,综其目的就是找到两种管理的最佳点,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所以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的统一体。人性化管理并不是人情化管理,更不是任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企业制度作为管理依据的,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制度则是企业真正实现管理人性化的基础和前提。人性化管理要靠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和落实,科学的管理制度必须体现出人性化。实质上二者就是管理的“道”与“术”的问题。管理的“道”是管理思想、总体战略和行为准则的概括和凝练,为人们提供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从本质意义上讲,管理的“道”即是管理的人性化,是统领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从内心真正激发人的潜力的原则、理念,而管理的术讲的是方法、技术,它要求具体、量化、明确、及时、有效,它讲究具体的管理方法的运用。道与术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实现管理的目的。

二、道术有专攻:规范化和人性化不同的管理方式

企业规范化追求管理的精细化、规划化、标准化、制度的完善化,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性和情感因素,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两者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道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强调构建和谐的团队文化,突出以人为本

美国著名管理思想家丹尼尔-A-雷恩说:“人们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因而通过理解这些本性,就可以揭开迄今未探索过的心灵的秘密。”因此,仅有完善的制度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是不够的,人不是机器,不能完全受制于组织。任何好的企业理念与竞争战略,都需要员工来实现。而员工的态度与士气,决定了理念与战略的实现程度,决定了企业的执行力与竞争力。为此,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员工身心健康,确保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优秀的组织和企业始终秉持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和共创共建共享的管理原则,在关心员工上做出一系列的努力:比如在关心员工上,要积极提高员工饮食质量,建立健身活动室,组织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活动,培养员工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管理体系,确保员工心理健康。在工作理念上,推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制定任何制度、出台任何措施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各方面需求,在实施管理中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切实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2.推行参与管理,加强团队交流。在管理中要鼓励员工参与,坚持上下结合、员工参与,充分发扬民主,多方听取意见,确保决策科学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各种鼓励参与管理方式,广泛征集员工提案,寻找解决措施并给予落实。问题及时公开,各项工作阳光操作。将干群沟通制度化、经常化,在坚持好民主生活会的同时,建立团队成员谈心谈话制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注重主动沟通、加强协调,充分讨论,统一认识。领导要带头提倡“群策群力”,不搞“一言堂”,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比如中石油吉林石化染料厂通过积极拓宽多种渠道为员工参与民主管理提供方便,设立了包括“知厂情”、“议厂事”、“督厂行”专题栏目的厂务公开板,拓宽了工厂与员工沟通的渠道。

3.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鼓励员工能力提升。日本学家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揭示,只有当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一致时,个人的能力才能发挥到最大。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在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告知员工组织的战略愿景,把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组织发展趋向一致,要在实践团队核心价值的过程中,让员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为组织献计献策,在奉献中实现了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的有机统一;鼓励员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从而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上进的精神和潜力。

4.突出文化的凝聚作用。文化是团队建设的动力源泉,团队文化具有凝聚、导向、吸引、约束、规范作用,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的无形约束和规范作用,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企业要积极创建企业文化,坚持把文化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持续创新生活,狠抓教育实践,在开发企业的同时开发员工心田。

(二)术为用,实施规范化管理强调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规范是管理的原则和基本,完善的人性化管理要有完善的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流程为保障。

1.制度标准化,措施具体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工作的保障,是执行到位的催化剂。规范的管理源自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措施。世界知名的企业都是建立在一套完善的标准化制度基础上的。比如麦当劳、肯德基,连油温、汉堡出售的时间限制这样的细节都规定的非常清楚,再比如宝洁公司,光分销系统的员工手册就有28页,对产品和销售做出完整和系统的讲解,并对销售人员的职责和管理详细规定,甚至如何处理客户的投诉的方法因不同的情景就有十几种。这样明确、详细的规定保证了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经久不衰。

2.决策程序化,执行规范化。再优秀的规章制度如果不能执行到位也是空谈,规范化的管理要求有清晰的管理流程。为此,企业要制定完备的决策程序,一切行为均按规章操作,决策快速、流程标准。比如日本丰田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行设备现场管理整顿、整理、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等6个步骤,以实现设备操作、整理规范化。

3.业务流程化,控制过程化。组织运行要以流程的方式进行梳理,明确责任,按照业务流程定岗定编,明确奖惩激励措施。凡是跨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工作,必须梳理成运行流程来管理,并明确界定每一个单位、部门和岗位在流程中的责任。在整个过程中主管和员工必须共同监控过程,建立完善的工作汇报制度,做好。以胜利油田海上油队为例,海上油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油、输油、注水、变配电、生活保障等人、设备、技术各个系统,他们必须协调运行、步调一致才能实现平台的安全稳定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主管和下属要各司其职,共同担起责任。在生产管理上,该管理区将平台整体功能按系统分布、主要辐射范围和功能关系,独创管理模式,将整个管理系统划分为输油、机电、注水、技术、保障五个子系统,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构成一个上至平台经理,下至岗位员工的分工合理、层层负责、级级监控、运转协调的组织网络。

4.绩效考核定量化,权责明确化。量化考核每一个岗位工作,考核要素和权重要体现贡献和企业发展。权利责任明确具体,保持相对稳定,达成共识。针对每个岗位,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全员素质。建立以岗位人员动态效绩考核为主体的保障体系,按照定岗定责的原则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按工作效绩取酬并且狠抓管理制度的梳理完善和执行落地,推进实现工作考核内容指标化、工作考核要求标准化、工作考核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在具体的权责落实上,推行“关键要害装置管理承包制”,明确承包人的责权利,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责任体系,做到权责明确,奖罚分明。

三、道术结合:融合人性化与规范化制定不同阶段最优管理策略

在管理学理论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习型组织、竞争优势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以及前述各个学派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推进,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在充分考虑人性的前提下设计制度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在企业不同阶段,在管理上对人性化和规范化的要求的程度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讲,企业发展阶段可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持续发展期。要建立的人性化的企业规范管理体系,实现二者的协同和融合,就要在不同阶段把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依靠无缝隙的沟通协同制度,实现集体契约的最大共识,使管理更加高效、灵活、人性、规范和可持续。

1.创业期:最优的管理应该是沟通全方位、关注核心业务规范化的管理。企业创业之初,企业组织和流程不正规,但由于目标一致和创业的,大家能高度团结,创业的核心人物能够对每个人施加影响,在管理制度中,要调动员工最大限度的参与,搜集员工的想法和意见,通过全方位沟通实现最大限度的集体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能够保证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规范即可,从而使得组织成员的活力和创造力转化为完成组织使命的活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的事业成功汇集成组织事业的更大成功。为此,要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拓展情感沟通渠道,听其言、知其行,对员工的工作给予肯定赞扬,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在工作中充分施展其自身才干,促进企业兴旺发达。

2.成长期:最优的管理是导入全面规范管理并考虑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最大限度的整合管理。在成长期,企业业务快速发展,人员大量增加,跨部门的协调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均衡成长和跨部门协同,仅靠人与人的信任和已经不够了,企业必须在关心员工目标发展和公司目标的契合的同时,着手企业全面规范化建设,全面规范化是保证成果,夯实基础,保证下一步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在成长阶段,通过满足员工身心多方面发展需求的制度体系,会激发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激发员工为企业的前途和生存献计献策,由此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任务目标就会得到落实。同时,最大限度地把组织的目标和成员目标共同凝聚在一起,并把这种契合的目标变成组织的规章制度,体现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组织目标、任务的要求。通过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相一致。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员工提供及时的、更多的培训机会,实现企业现有人力存量的增长和人力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

3.成熟期:最优的管理应该是制度完善、流程优化、符合人性的且考核量化、奖惩有据,鼓励创新的民主管理。由于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渐渐淡薄,企业组织和流程已经逐渐固化,流程运作规范,效率低下;部分企业因为不能持续管理创新由封闭逐渐走向衰退、灭亡,也有部分企业经过剧烈的业务变革和管理的优化走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和标准化的流程作为基础,实现绩效考核的量化,决策符合程序,权责必须明确,管理行为要标准,达到愿景设计、沟通交流、授权支持、跟踪考核和酬赏兑现五个方面有章可依、有法可循。要控制整个管理的动态过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共同将工作分解的规范化、标准化,并通过双方的监督,评估考绩及适时反馈不断地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一个组织的整体高效执行力。成熟期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准化、流程化,企业成员更渴望公正,组织只有遵循公正的原则,才能取得组织内员工的共识和认同,使出台的各项措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进而顺利实施。特别是在关系到员工个人的绩效结果时,公正的考核制度使最大程度的员工受益,这种规范才能取得各利益集团的广泛支持和配合,这个时候就要求绩效考核的公正、公开、公平。要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切实从根本上、制度上保障企业绩效考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考评结果的可靠性。考核指标尽量以可量化的、可实现、可观察、有时间限制,在确定考核指标时,要体现员工对组织的贡献,便于横向比较,须按照流程来制定奖惩激励措施,针对流程的最终效果来实施奖惩,而不是针对具体岗位个人来实施奖惩。

4.持续发展期:最优的管理是实现文化的管理且考核量化、奖惩有据,鼓励创新的时期。持续发展期是一个企业各种管理制度成熟、运营规范而又有一定底蕴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管理制度具体、规范、成熟且已经传承为员工的一种习惯,内化为员工的一种准则,企业实现了辩证吸收并优化外来的管理制度成符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完美效果,这个时期的最优的管理是实现文化的管理。首先应该给予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内部管理的灵魂,文化可以塑造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营造员工集体认同的氛围,可以形成无形的规范行为。这个时期更侧重于关爱每一个员工,努力营造出宽松、舒适、张弛有度的和谐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干群关系;要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务生活,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通过文化的规范和导向能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总之,人性化的制度和规范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最终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组织的最大利益。正如李嘉诚所说:“将人情与制度管理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这是知识时代对企业发展的要求。”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日前,院、中央公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2024 年 1 月 1 日起在中国大陆施行。这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对于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常见问题

1.《条例》颁布后对我的飞行有没有影响?

《条例》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目前尚未正式执行。您仍按现有规定使用无人机即可。

2.《条例》颁布后,对普通消费者购买或使用无人机有什么影响?

《条例》让用户有更加明确的指引,明确了当前无人机分类、对应的适飞空域、简化了不同类别无人机对应的申报流程、明确了各类无人机的使用门槛,如飞行执照、责任险等,《条例》同时也明确了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将统筹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大多数无人机用户飞行合法性的问题,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 您的无人机属于什么类型?是否需要实名登记、驾驶执照、投保责任险?

请注意:DJI Mini 系列无人机虽然重量 <250 克,但因无线电发射设备超出微功率短距离要求,因此归类为轻型无人机。

4. 哪些无人机类型适用于融合飞行? 是否需要经过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最高可申请到多少高度?

[1] 融合飞行,是指无人驾驶航空器与有人驾驶航空器同时在统一空域内的飞行。

[2] 以上提到的高度均为「真高」。

5.? 如何理解“适飞空域”及“管制空域”的概念?

《条例》针对无人机,创设了“适飞空域”和“管制空域”的新概念。管制空域主要包括空中禁区、空中危险区、机场、国境线、边境线、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射电天文台、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和仓库等需要重点保护的核心、敏感区域,除管制空域以外的 120 米以下空域划为“适飞空域”,开放给运行安全风险相对较小的微、轻、小型、农业无人机用户使用,降低合法飞行的门槛。

详细内容如下:

· 管制空域

1. 真高 120 米以上空域

2.?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以及周边空域

3.?军用航空超低空飞行空域

4.?下方其他八大区域

(1) 机场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2) 国界线、实际控制线、边境线向我方一侧一定范围的区域;

(3) 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监管场所等涉密单位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4) 重要军工设施保护区域、核设施控制区域、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生产和仓储区域,以及可燃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储区域;

(5) 发电厂、变电站、加油(气)站、供水厂、公共交通枢纽、航电枢纽、重大水利设施、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线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6) 射电天文台、卫星测控(导航)站、航空无线电导航台、雷达站等需要电磁环境特殊保护的设施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7) 重要革命纪念地、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8) 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规定的其他区域。

管制空域的具体范围由各级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按照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的规定确定,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公布,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和承担相应职责的单位发布航行情报。

· 适飞空域

管制空域范围以外的空域为微型、轻型、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飞空域。

6. 《条例》颁布后,对飞行的限高有哪些影响?

运行安全风险相对较小的微、轻、小型无人机在适飞空域飞行,操控员不应超过真高 120 米以上飞行;

管制空域依审批决定飞行高度,按照《条例》规定,未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内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

当有人驾驶航空器与无人机同时出现在同一空域内时,轻、小、中型无人机不得超过真高 300 米以上飞行;大型无人机依审批决定最终飞行高度。

7. 飞行申请审批周期一般多长?需要提前多久报批?

审批适用于在管制区域的飞行申报及融合飞行的部分高度及机型申报。用户需最晚飞行前一日中午 12 点前申报,审批最晚在当日 21 点前出结果。

8. 根据 DJI 大疆划设的限飞区能判断是否处于管制空域吗?

目前大疆的禁飞区含部分管制区域,如机场等。大疆的电子围栏是企业根据飞行安全自行划定的,未来也会在政策法规明确后再做调整。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无论其数量、促进市场繁荣、创新方面都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以及在转化成为大型企业的效果方面,还是乏善可陈。这其中有产业政策的导向、有区域经济的协作,有对行业自身规律的把握,有企业战略的问题,有自身管理的问题。本文就中小型企业在企业规范化管理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管理优秀的楷模企业太少,并且不具备学习和模仿的特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更多是“自主创新”,在混沌中摸索前进。

中国目前管理基础相对较好的大中型企业,相当一部分多是属于控制型、行政垄断型。他们的成功,更多源于长官意志的产物,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包括华润、中粮。真正靠市场竞争发展强大起来的企业比较少,管理规范的更是少之又少。而那些靠自身能力发展起来的企业,往往也是在转型期市场机会驱动的结果,那些真正依靠技术持续创新、洞悉产业发展规律、创品牌、建渠道、关注客户价值、管理提升和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等成长起来的企业极为稀少,而且他们的成长基本不具备模仿、学习的特质。像海尔、联想、华为、中兴,他们的成功和发展模式很难被一般的企业所学习和模仿。《华为基本法》被无数企业转载引用,但最终应用的效果呢?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下,那些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很难找到可以参照、学习的样本与楷模,只能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一句话,当前中国社会缺乏遵循规范、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的商业企业。

2、很多创业的老板没有经历过相对规范的市场和商业逻辑的洗礼,由此导致他们缺乏规范管理企业的思维和习惯,经济管理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很难站在产业的角度对待自己企业的各种管理问题。

中国当前仍然处在快速市场化的初期,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也在逐渐步入深水区,总体而言,创业的机会相当多。他们当中,有抓住机会白手起家的,有掌握绝活(技术)飞速扩张的,更有那些依赖寻租而暴发的。这些创业者,不乏个体小老板、下海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包含那些有过一定管理经历的职业经理人。这些人创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主要是:

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系统、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规范化经营管理的“入模子训练”。简单地讲,这种训练就是让我们成为一种真正的职业人。这种训练是指在以提升客户价值为导向,遵循业务流程市场化运作企业中,工作、学习和思考的思维方式,不断体会周围各种企业运作情境、理顺社会企业个人关系、和谐处理同事关系的工作训练过程。

另一方面良好的盈利机会诱使他们无暇、也不愿关注企业规范化管理。严格地讲缺乏类似大企业的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因”,更不用说站在产业的角度来有效解决企业的问题。在他们的思维中,理所当然的认为:行业都是这样,我们凭什么先要牺牲、先要规范。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主眼里,企业只有两个利益主体,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员工整体。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很难得体会员工所需要的规范管理、晋升、培训、公正合理考核与薪酬、加班等,所以他们意识不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由于个人素质和环境影响,中小企业主普遍缺乏建立百年基业的愿景(Vision)。没有强大愿景支撑,在企业解决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后,很难有动力、意愿去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基本的管理问题。

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当前的中小企业家更多关注个人财富增长和个人成就的实现,没有树立起全面的企业公民价值观,没有形成一个能有效吸引和鼓动员工的强大愿景。他们通常的表现是:小富即安,不求进步但求无风险,长期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富裕之后开始腐化堕落。武汉的汉正街早期形成一批暴富的老板,时至今日尚存者少,壮大成为产业领袖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占尽先机、聚敛巨额财富的老板,正是因为缺乏强大的愿景支撑,才造成了今日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