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高一地理教案_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

tamoadmin 2024-08-25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一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参考2.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3.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4.高一年级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5.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6.高中地理教案大全7.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备课组工作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

1.高一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参考

2.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

3.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

4.高一年级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5.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

6.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7.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备课组工作

高一地理教案_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城市形态

1.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和因素

(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

(2)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放射状等。

(3)因素:地形(平原、山脉、高原等)、河流、湖泊、交通、经济、文化等。

补充: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里。

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城市的特点: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2.城市地域形态

(1)团块状

这是在城市本身对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这种布局较为紧凑,有利于各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既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完善。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如果团块状城市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则只向一侧发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合肥。

(2)组团状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部分的几片与中心区以及各片之间不相连接,而是相隔一定距离。这种类型显得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组团状城市有的是由于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重庆市,有的是在规划、控制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形态,如上海浦东新区。

(3)条带状或放射状

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形成。这种类型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但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存在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发展沿交通线(公路、铁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交通线则成为城市的发展轴。

河流也可以使城市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的城市沿河流向上、下游发展,如我国的常州。

比较法掌握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 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城市举例 成都市、合肥市 重庆市、上海浦东新区[来源:学&科&网Z&X&X&K] 兰州市、延安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主要功能分区特点

(1)住宅区: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比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项目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位置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公共设施 完善,生活方便 缺乏,生活不便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来源:学&科&网]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高级住宅 区[来源:学科网]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补充: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 之地。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中心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如下图所示:

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内商业、金融、贸易等机构众多,各种服务部门和设施齐全,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集中而频繁。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中心商务区白天经济活动繁忙,人流和车流不息;夜晚人员稀少,街道安静。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常位于城市的 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常存在明显的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 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建筑设计、自然条件等。

4.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

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

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 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教材图表:

图2。9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1)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社会阶层 住宅区分化

类型 特点

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齐全,环境优雅

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小,破旧拥挤,环境状况差

(2)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住宅区建在城市内历史、文化或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地区,可提高身价与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强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们入住。

(3)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在西方多种族聚居的城市里,这种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很明显,可以形成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黑人区等)。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种族因素基本上不产生作用。

(4)历史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城市发 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5)其他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还有许多,如行政因素就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在有些城市,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分类

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地租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2)距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P78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工业区。

课本图表:

P18 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1)团状: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于江淮平原上,地势平坦,它原为一个普通小县城,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省级行政中心后,在平原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团状城市;美国的华盛顿位于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国独立后作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团状城市。

(2)条带状: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洛阳位于黄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于长江的三峡谷地。

(3)组团状:略

三幅城市形态图突出说明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地形的关系。即平原地区城市多呈团块状;谷地中城市多呈条带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多呈组团状。

P19 图2。2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区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中有首都钢铁总公司、首都炼钢厂 、电机厂、阀门厂、修理厂等众多工厂,很明显为工业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

P19 读图思考

住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它不 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工 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

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

P20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P20 图2。4 纽约的CBD——曼哈顿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 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P21 图2。5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

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上,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

高一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参考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课件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课件篇1#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来到荣怀这个大家庭已经一个学期了,本学期即将结束,我们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尾声。回顾这一学期,有喜有忧,但是我感觉收获还是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本期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有三个班为创新班,两个班级为普通班,一个为国际预科班,由于下学期立刻就要会考,所以本期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学进度比较紧,,由于各个班级基础不一样,所以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心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状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用心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透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必须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用心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和动画,,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忙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向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状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状况进行反思,还要用心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理解学生反映状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善。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治学不严谨之嫌。如对课堂上听讲不认真或表现反常的学生,有时没有及时谈心交流;对没有交作业或作业做得不认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袭的学生,不是每次都过问,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注意改善的问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课件篇2#

一、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状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3)、(4)和(10)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学段教育教学任务。

二、主要经验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我做了补救措施: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学案和资料,改好、讲评学生的作业。在本学期高一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有上课纪律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应付周测、段考不认真等状况,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下学期的工作方向为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方面。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月考之后进行排行,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透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提高。

最后,在群众备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购图潜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改善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课件篇3#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不知不觉又度过了一个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学期,透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同事共同合作,圆满的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具总结如下:

工作务实、态度诚恳

在教学工作中一贯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试卷,耐心细致辅导每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业务的精神。用心参加各项群众活动,在扎实工作的同时,坚持读书看报,注重教学教改研究,善于总结经验,用心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

二、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用心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潜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构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理解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好处和有期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三、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

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状况,我在课堂上时透过激趣是学生持续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四、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推荐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资料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构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潜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资料,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潜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潜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潜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潜力等。透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到达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潜力的目。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课件篇4#

一、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状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5)、(16)、和(20)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学段教育教学任务。

二、主要经验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我做了补救措施: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学案和资料,改好、讲评学生的作业。在本学期高一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有上课纪律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应付周测、段考不认真等状况,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下学期的工作方向为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方面。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月考之后进行排行,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透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提高。

最后,在群众备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购图潜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改善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课件篇5#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潜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潜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

三、用心认真参加群众备课活动

在每半月定期参加教研组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主要章节的学习上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的方法,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善工作。

四、用心参加温州市地理教育学院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在教研中我学到了新课程实施的好处,方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5个班的教学任务,期中考试成绩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五、主要经验和教训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资料,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构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潜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潜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潜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忙学生透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

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潜力

应透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决定。

4、考核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构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六、存在问题及改善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先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资料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艺术学校学校给我带给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了我自信,给了我荣誉,我会全力以赴,努力工作,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

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

#高一# 导语偶尔会抱怨为什么自己没天赋,又或者因为别人能轻易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而不平衡。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完全没办法。现在的我倒觉得这样也好,世上或许有人能一步登天,但那人不是我。自己一点一点抓住的东西,比什么都来得真实。用时间换天份,用坚持换机遇,我走得很慢,但我绝不回头。 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参考》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

 (出示“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板书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谷向源头方向延长溯源侵蚀

 2.“V”型谷下蚀

 3.“U”型谷侧蚀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2.冲(洪)积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河口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高一年级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现代人 总结 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伟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机会、宝贵的健康。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当成解决一切问题法宝的人,恐怕只能继续在“苦中苦”的怪圈里徘徊。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 方法 ,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 热点 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问题的 措施 。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15o新课标I卷) 雨水 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 种植 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浪费;水污染)

 考向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二

 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三

 气压带和风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 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 故事 ---“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设一:单圈环流。

 设二:三圈环流。

 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的形式加以解释。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3篇

★ 2020最新高中地理教学范文模板

★ 2020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范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师工作反思范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 2020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篇

★ 2020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3篇

★ 2020关于幼儿园妇女节教案3篇

★ 2020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学的工作

★ 2020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本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

#高一# 导语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考 网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用于回答本单元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设问:“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和“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也是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上,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大气运动框架下对各地区常见天气系统的具体分析,完整了前面所涉及的知识,如高气压、低气压、极锋等;此外,本节内容的掌握更可使学生将地球上的大气有关知识学以致用,分析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要求: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理解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关系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技能训练:

 1、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2、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近期天气变化状况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运动变化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掌握锋的有关组成部分及其运动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并结合flash课件演示理解掌握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并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气旋、反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二

 〔新课导入〕

 播放近期江苏省天气预报(参考材料:2004年11月1日),提醒学生注意发生在江苏省的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选取江阴市为参考地点,注意江阴市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天气现象变化。由对冷空气、暖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入气团的介绍。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锋的主要组成有哪些?结合图2.18锋的形成,除掌握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等名词,对比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还应重点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冷暖空气的运动、锋的形成。

 Flash课件演示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准静止锋及其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各个锋面中气团的运动状况、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成云致雨的过程,结合图2.19冷锋及其天气、图2.20暖锋及其天气,对比总结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的差异,注意重点观察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差异。讨论完成填表: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参考如下: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多云、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梅雨”

 〔交流点评〕

 突破这一重点难点,要抓住两个运动变化的关键: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展开“拉锯战”而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二是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差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就冷锋而言,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暖,过境时出现降温、阴雨、大风天气,过镜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略。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5活动。从锋面系统活动的一般分析过程,即先判断是什么锋面,其运动状况如何,从该锋面到之前、到之时、到之后的天气情况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联系生活〕

 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锋面系统活动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播放寒潮、梅雨的短片,结合案例2“寒潮及其危害”,了解寒潮、梅雨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巩固拓展有关锋面的知识。

 〔承转〕

 在秋季和春季,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寒潮来袭,造成大风、降温、冻雨等灾害;而在夏季,我们听到更多的可能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的是台风。

 播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材料,引入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介绍。

 〔指导读图〕

 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明确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它们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变化,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半球、不同气压系统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合图2.22气旋与天气和图2.23反气旋与天气讨论完成填表: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反气旋

 鼓励学生从全面动态的角度进行交流,注意对比近地面、高空气流、气压差异,交流参考如下: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上升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下沉

 天气晴朗

 〔交流点评〕

 水平方向上理解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关键是根据气压中心的气压状况判断气压梯度力、所在半球判断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根据三个力的共同作用确定气流运动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在高空气流不受摩擦力的影响,最终的流动方向是与等压线平行的旋转运动。

 垂直方向上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低压中心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7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总结、从多角度总结。

 〔联系生活〕

 回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材料,结合案例2“台风及其危害”,读图2.24台风结构示意,巩固拓展气旋的有关知识,了解台风的巨大破坏力,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作为高三学子,不怕苦不怕累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有这样才能在高考赛场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成就自己的人生。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一)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

 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

 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由于反光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二)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三)

 地质灾害

 技巧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类型:以里氏震级来表示。3级以下无感觉:微震。5级以上造成破坏:破坏性地震。

 特点: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的地质灾害。

 技巧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技巧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原因: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技巧7:地质灾害防御。

 ⑴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⑵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⑶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

 ⑷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四)

 一、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原因)

 (1)自然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各区域对自然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往往不匹配。

 我国的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结论: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的跨区域调配

二、西气东输工程概括

 1.基础:新疆天然气。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组成部分: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

 4.两条线路: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线路示意。

  三、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产”“消”矛盾。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五)

 〈教学重点〉

 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六)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备课组工作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一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种植 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 方法 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二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新课教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_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

 在河里或海、湖里 游泳 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1.季风的概念(板书)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20“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

 亚欧大陆是世界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20),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20,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季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好处,请同学们看“活动”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举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课堂练习:

 住在海滨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都会有这种体会:盛夏白天,站在海边,只觉海风习习,暑热尽消。为什么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解析:如图所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如左上图),陆地增温快,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这就好比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图),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则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因此,在低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这种形成过程好像似东亚的冬季风的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再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三

 三个经济地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 高中必修三地理第五章特色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大全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1.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备课组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学,高一地理教师也会感到地理难教。

 高一年级共7个班,2位地理教师,我担任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高一(1)班,(4)班、(5)和艺术传媒班,(4)、(5)班是世外——八中的共建班,艺术传媒班是特色班,(1)班是普通班。在地理学习方面,这四个班级的学习能力相差较大,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很难保持一致。

 三、高一地理必修一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四、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

 五、教材分析,本册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如气候,海洋,陆地等环境。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讲解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和各个地区的差异性。

 六、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2.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备课组工作

 高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进入学校,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在停留在初中“副科”这一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地理学科,在这xx届高一的地理课安排上与往届相比我做了很大的调整。因为第一册课本上的是自然地理,抽象的东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今年,我选择了先上高一下册,希望这样的改变能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很好的学好地理。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如下:

 一、本学期教学任务:

 (1)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2)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例子来学习地理。

 二、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城市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共两个班,每个班都有60人以上。因为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进高中前已放弃了一年,基本上每个学生高一地理都是从零开始。

 四、科学制定地理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与学生探讨地理在现时生活中得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三、四周学习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五、六、七周学习地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八、九、周学习第三单元一、二节并带领学生复习已学知识为其中考做准备;第十一、十二周学习第三单元三、四节并分析期中试卷;第十三、十四、周学习第四单元一、二节并复习为月考做准备;第十六、十七、十八周学习第四单元;第十九周总复习,为期末考做准备。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为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精心备课,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充分挖掘大纲,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地理教学中强化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主要是《世纪金榜》),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6、针对当前的高考改革,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3.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备课组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造二中品牌,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本年度地理组的工作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高效落实、创新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作为工作的主阵地,以课程标准、教材、大纲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充分发挥和挖掘地理学科的潜在教育机制(如德育因素、环保教育、审美教育),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施教的有效性,完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工作目标

 1、全组所有成员树立大局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应努力将工作做到。

 2、认真围绕学校全面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目标,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充分发挥地理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3、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加强备课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4、及时总结素质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5、全面提高各年级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各年级要确保学校预定目标,力争有所突破。

 6、加强备课组的档案和资料建设,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实现教案、学案、课件“三位一体”。备课组教师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团队作战,特别是对一些教法、疑难问题要加强研究,做到统一认识,统一传授。备课力求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实效化,使备课活动成为加强教研、教学的有力手段,保证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2、教学活动要立足课堂,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要求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关注学生的“学”,以学论教,分层作业,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认真批改作业,对于作业中的问题要及时讲评、辅导。要完善和加强听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课,并写好听课记录,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及时总结经验,每人撰写1—2篇有份量的教研论文。

 4、自觉关心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及时与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使我们的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时刻关注课改、参与课改,与课改同步成长。

 5、在学校教导处和年级组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6、组员积极参加校、县、市组织的活动,争取获奖,为学校赢得荣誉。

 四、工作重点

 1、原则:遵循“要有有落实,有工作有成效,有过程有记录”原则。

 2、重点工作:

 (1)做好“必修1(自然地理)选择题百题联赛”。

 (2)抓好“以图为媒——抓好地理高考科学备考”讲座。

 (3)做好地理展板——快乐课堂、绿色校园活动。

 (4)搞好地理活动探究俱乐部的学生社团活动。

 (5)抓好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工作(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