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职场文档 职场文档
我说九零后_我说90后为话题
tamoadmin 2024-08-13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说90后很难,90后的收入多少属于正常?2.帮我找作文``高中生800字左右的``感谢!`3.《九零后》观后感4.说说你眼中的90后??90后的人是见证祖国经济腾飞的一代人,他们见证了物质生活一点点提高的发展和变化,小时候生活物资非常贫瘠,一路走来目睹着生活一点一点的变化,而今天我们的物欲已经膨胀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我们却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具备了享受物质的心理却没有承担物质带来压力的能
1.为什么说90后很难,90后的收入多少属于正常?
2.帮我找作文``高中生800字左右的``感谢!`
3.《九零后》观后感
4.说说你眼中的90后??
90后的人是见证祖国经济腾飞的一代人,他们见证了物质生活一点点提高的发展和变化,小时候生活物资非常贫瘠,一路走来目睹着生活一点一点的变化,而今天我们的物欲已经膨胀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我们却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具备了享受物质的心理却没有承担物质带来压力的能力。
90后是一个非常尴尬的群体,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充满压力的时候,物质生活的丰富把我们的欲望膨胀起来了,但是这却管杀不管埋,我们想保持着这样的物质消费水平,但却要牺牲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换取,我们越来越不快乐了,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大部分的90后都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了,终于轮到自己挑大梁,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社会很复杂,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是两个概念,现在的人际关系和30年前的人际关系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时代不同了,尤其是物质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主流意识的改变,比如过去的人说你是老实人,代表着夸赞,说明你是一个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本分人,但是现在说你是老实人,你绝对不是在觉得夸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了,可我们经历的变化太多,难以有一个完美的过渡,因此我们觉得自己活得很尴尬。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现在活得很不快乐,尽管和小时候相比我吃的好穿的好,但我的快乐在哪里呢?我顶着房贷车贷和工作方面的压力,感觉头上有三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化为一个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把这千钧的压力举起来,奈何生活对我下手了,他是那让我无法翻身的如来佛。
为什么说90后很难,90后的收入多少属于正常?
首先第一个词就是“非主流”。
关于非主流的解释,就是不走寻常路,不是主流道路上行走的人,张扬着一种个性。但,网上那些所谓的评论家就楞是可以说成“疯狂”,“SB”......
我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就是身为前辈们对后生们的评价,一种“鼓舞”,一种精神上的“启迪”?
更有甚者发到网上的那些视屏,更是让人厌恶。难道就是为了让90后的人们看了这些视屏,觉得90后就该这么做,这就是90后的形象?
我不相信,这样的视屏没有发生在70或80的生活中,也许是当时经济水平落后没有数码器材才不会去发到网络上所以没有被世人看到吧!评论家说70后是勤劳的,80后是叛逆的,就没有辞藻来形容90后了,非要套上一个帽子,找来了一些腐朽的词语来加以修饰。
我想说的是,这不是所谓的逻辑思维,这不是你用有规律的数列能解决的问题,我承认规律的存在,但也不否认世界的进行是不符合规律的。70=勤劳 80=叛逆 90=? 难道90就一定要用一个贬义词来修饰?
其次,第二个词“火星文”(“脑残体”)
对于这个,我最近也想学,我不认为他是那些所谓的评论家说的“脑残”,这只能说“火星文”是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一个 “(— —)!” 这个符号,可以代表表情。但换成汉字“我很郁闷”就读不出当时打字者的表情,即缺乏肖像描写。
看到那些评论家的评论,我真是厌恶。嘴里操着一口脏话来评价我们90后,还说“对于这些使用脑残体的QQ好友们,我只能说他们煞B ,没错煞B!”这就是评论家的语言,这样的人还算是一个评论家,我觉得这里不需要你,也许当地街道更适合你。我只能说你的发音很准,但你没有素质。
对于使用“火星体”,我要对那些鄙视这种做法的人说一句“你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但你没有干涉别利的权利!”
帮我找作文``高中生800字左右的``感谢!`
我以为90后一般来说0岁了。如果从大学毕业步入 社会 工作己有几年了,有少数智商高,能力强的己成为白领了,收入在月收入己达八千元左右了。多数人工作几年一般工资收入三千至四千元左右。如果有的大学生有亲戚经商关系,参加共同努力创造得好的话,这样个别的90后的大学生,其收入就很高了,进而还会成为老板了。
3500以上就算正常吧?
近两年刚参加工作的话,在我们县城,大概就是这个数吧!
一定要有耐心,收入都是慢慢涨起来的。
其实八零后也很难的,不能单单说九零后很难。
我也是出生在这样的年代,我不说最有发言权,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吧。
我们出生在解放年代,在这个和平年代里,我个人觉得还是很好了的。不用饱尝战乱中流离失所,居无定所,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担惊受怕的生存,真心不容易。 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在这八零后九零后的年代出生,吃得饱,穿得暖,即便不能在城市买房立足,最起码,能够在乡下会有一间能够遮风避雨的房。 所以要知足
出生在九零后的,很多人都很有压力的,承受着房贷、车贷、工作养家糊口,上有老下有小。一切没父母帮忙,都是靠自己打拼的八零后九零后,确实压力很大。 这是事实
八零后九零后的收入,四千块钱够开支,也是是正常的。四万块钱工资够开支,也是正常的。 能力学历摆在那里了,所在的城市,消费水平不同,只要够家庭的开支,多得多用,少得少用,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多少都是属于正常的。
以上就是小草的观点
只能说每一代人都很难吧!
今年最大的90后已经30岁了,最小的90后已经21岁了,对于90后的收入来说也要看行业看城市看人,不能以偏概全。
如果是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这种,工作几年的90后应该要拿到一万以上的工资了,如果是在广州杭州这样的城市,工作几年的90后那个六七千元也还正常,如果是在内陆二线城市那个四五千也很正常,如果是在三四线城市拿个两三千也正常。
每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很难的,不只是90后,看看70后80后,如果是进入了体制还好,如果是在外打工,压力肯定是很大的,想想以前的交通还不发达,没有高铁,很多人一年也就春节回去一趟,看看现在交通发达了,在外打工一年也能有机会回去个好几次,这种远离家乡的心理压力就减轻不少,而且那时候工作环境也不好,也没有什么五险一金之类的,也没什么期,钱也不多。
现在相对于之前真的要好很多,虽然房价高,压力也大,但至少你不买房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过的很舒适的,看看以前,即便是不买房,日常的生活消费压力都不小。
还是那句话,每一代人都很难,这代人赶上了房价高物价高,但这代人收入也高,精神消费也好很多,以前是工资低也没什么新的食物,讲的直白点,也没见过什么新鲜事物。
不光是90后难,80后也很难。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车贷、房贷、二胎政策的推广,很多人都是二胎。以前的女人就算家里两个孩子,也可以安安心心的在家看孩子做饭就可以了。现在的女人,必须要工作,不工作就没饭吃,光指望男人挣钱养家根本就支撑不了巨大的开销。如果可以选择,我相信大部分女性还是愿意多留些时间陪陪孩子的。家务活女人全包,如果你家是两个孩子,孩子加上大人的衣服,也够你洗了。就算没有房贷,物业费、暖气费、孩子上保险、车险,各种朋友结婚、生孩子的礼钱。逢年过节买东西的钱。现在去个超市随便买买就要100多。想想真的像一座大山,等孩子要结婚了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奋斗,找个老公最好是有房子无房贷,这些压力全部都要算在父母身上,有了房子还要比谁要的彩礼多……
我是70后,在我20多岁的时候网络已经在逐渐步入人们生活,当时也流行这句话,70后是最难的。50.60后他们工作可以接老人的班,农村吃大锅饭一样没太大高低穷富之分,也没压力。到了80年代,70后刚好十多二十岁,改革开放工作不接班了,要靠自己去闯,胆子大的到是挣到了钱,可那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没工作,所以当时说70后最难也不是没道理。80后长大了,他们也说难,其实是跟70后如出一辙。
至于说90后难,其实他们就没有70.80难,说白了他们是不知足,90后可以说从小衣食无忧,基本都读了高中大学,选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近10年左右中国发展迅速,觉得自己学的那点东西有点跟不上节奏,还爱攀比,看着人家买车买房也跟着买,还压力大呗!
在互联网的时代,把90后的收入衬托的尤为不正常!现在90后大部分都是负债,收入肯定是越多越好!
《九零后》观后感
时尚文化--让我欢喜让我忧
哈利波特骑着魔法扫把来啦!
韩寒夹着《三重门》来啦!
周杰伦弹着一曲《东风破》来啦!
…………
我,像是一只迷途的小羊羔,瞪着一双清澄的双眼好奇的打量着万花筒般地花花世界。
哦,告诉我,我将跨往何方?
不可否认,时尚文化,像一个高大的巨人,正大踏步地,昂首挺胸地向前迈进。不管你赞美它也好,鄙视它也罢,它像一股滚滚的洪流无法扼制。
新生的力量总有它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时尚文化亦是如此。现在的我们,被学习、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尚的文化为我们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它可听,可观,可读,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小精灵,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彩。当我烦心时,“加菲猫”,“流氓兔”会“嗖嗖”地从屏幕上跳下来,晃着它们胖滚滚、毛绒绒的身体,逗我开心;当我兴奋的时候,便肆意地在沙发上跳上跳下,嘴里哼着《双节棍》——“哼哼哈嘻!”
时尚文化,是一抹灿烂的朝阳,它洒在我的身上,变幻出斑斓的色彩。
然而,时尚文化中,也有糟粕,也有垃圾。
赫尔岑面对年青人热衷的流行文化,曾不屑一顾地说:“流行都是好的。怎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
的确,大众的文化品味,并不一定是高品味。时下,一些花里胡俏(梢),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餐资讯扑(铺)天盖地,“占领”了青年人的眼球。它们,将热辣身材,漂亮脸蛋为卖点,以文化人,界人士的隐私为哗众取宠的标签,大张旗鼓,“名正言顺”地进军市场。而一些以思想内容为“资讯”,坚守自己经典文化品味的杂志期刊,却像一个散佚的游子,寂寞地摆在书坛上,静待人们领他们回家。这又不得不让我们忧心冲冲(忡忡):
“夜莺的歌声,会淹没于急于觅食的麻雀的啁啾声中吗?”
我听到冥冥中,自己心灵的一声响亮的回答:“不会。我不会。”
是的,我将把握好自己对文化追求的方向盘。在心灵中永远绕着一缕香烟,不会被尘世的纷纷扰扰所干扰。
我会让惬意的清风吹动我的发丝,轻声吟唱《同桌的你》,羞涩地聆听心灵地悸动;
也会勇敢地拒绝浓妆艳抹的时尚信息,留给心灵一片宁静,任时尚的潮流,潮起,潮落。
哦,我不再是那只迷途的小羊羔了。我将长大。
“我的文化我作主。”我轻声而有力地说,然后微笑。
2009四川高考满分作文:熟悉2009-06-29 20:29 生活如美人的脸,总是半遮半掩。没有人生来就对生活熟悉。我们在生活的小路上对事物总是由不熟悉继而变为熟悉。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我们就应该只掌握熟悉的,放弃一切新的事物而止步不前?
答案是否定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新鲜的,熟悉的事物只会让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因此,让我们果断地放下熟悉的事,去挑战新的事物,去迎接新的自己。
以前的生活对于伊辛巴耶娃来说,可能再熟悉不过了。从小,这位俄罗斯女孩一心为了金牌,为了这梦想坚持不懈地去练体操,就在自己技艺很好的时候,一个残酷的现实等待着她接受——身高已不适合体操锻炼了。可她不放弃,从此改为撑杆跳运动员。时间一天天过去,原本对她很陌生的项目如今已是她的骄傲,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世界记录,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是她,是她放下熟悉的生活,挑战自己,终于取得成功。
又如美国现任总统,在他之前,一向都是白色人种的领地,黑人总统别说没有,就是想也不敢想。这对于世人也许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吧。可是,这位年轻的黑人小伙子偏偏不会就此罢休。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从著名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位,为将来竞选总统做了准备。生活总是爱喜欢挑战的人,他终于如愿,成为美国历史上目前唯一的一位黑人总统,为了打破这“熟悉”的社会现状,他终于成功了。
又如在早年时的孔子,一心从政,可是他却处处碰壁,终于没有成功。于是,孔子毅然地放弃从政的初衷,开始整理和收集古时名作佳篇,自己从中吸取知识。皇天不负有心人,因为孔子毅然放弃自己熟悉的从政之路,挑选了适合自己的文学大道。终于,孔子成为了一代宗师,成为了古今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给中国乃至世界不小的影响。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对生活熟悉。渐渐地,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越来越多。此时,不妨放下熟悉的事情,去挑战新的事物,让自己的人生不在熟悉而无味中度过,而描绘出自己不一样的多彩人生!
名师评析:文章跳出题目本身的限制,指出我们应当追求我们不熟悉(陌生)的,而在陌生处发现风景,来描绘自己不一样的多彩人生入手立意写作。观点新颖,先声夺人。同时在材料的运用上,照顾古今中外,很有代表性。而开篇的比喻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高分启示:反弹琵琶,有理有节。
熟悉
作者:四川一考生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
——《信心铭》(僧璨大法师)
我们惊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欣赏朗朗(编者注:郎郎)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的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自扰。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训诫。当百遍的“咀嚼”之后,才会熟悉文中意旨;当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会让其义自现。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熟悉会让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才会让人了解万物的法度。
当司马迁熟悉中华历史,才有了《史记》的不朽;当李时珍熟悉百草千方,才有了《本草纲目》的伟大;当纪晓岚熟悉经史子集,才有了《四库全书》的浩瀚。熟悉造就了华夏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绩。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心灵。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予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
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骛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熟悉,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一块登上成功的阶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的心无异,才成就了佛祖的大彻大悟。僧璨大师对佛法的熟悉,才有了“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的劝世良言。
熟悉,万法一如。
名师评析:当众多考生把熟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写作时,该文作者却跳出圈子,另辟蹊径,巧妙地把成功和熟悉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功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观点,新颖而不失自然。尤值一提的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这几个素材,它不仅充分反映出作者阅读涉猎甚广的视野,更反映了作者对这几个题材驾轻就熟的飞扬文,读之,既觉论证有力,亦觉如饮甘露。
高分启示:立意新颖,素材精妙。
骄傲的说:我是90后非主流 90后,一个充满争议的字眼。纷乱的网络上,经常看到有人骂我们脑残,还有人说我们非主流SB。说我们只会玩QQ空间,只会劲舞团,说我们不好好写字,造什么火星文,不思上进,没有出息。 我不是想挑起什么争论,我只是想骄傲的对全世界说:我是90后非主流。 我们是90后的年青人,我们有个性,我们张扬胆大,我们自尊心强,有自信,我们敢于夸张的表达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人与物的爱和憎。 我们在这个社会处于最低层,我们上面有家长、老师,我们下面只有土地里的亡魂,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处于夹心层,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我们的言论不被大人们重视,我们只能在网络上心情挥洒着自己的心扉,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 非主流这个字眼,最早也是网络上那些大人造出来的。我们觉得这个词很合适,的确,我们从来就在这个主流的社会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非主流,很确切的一个词,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衣着、言行。在我眼中,非主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褒义词。我一直很自豪,我是90后非主流。 其实,回想一下,在中国,有非主流现象的出现也是很正常的啊。不要老是批评我们,美国20世纪60年代,曾经出现过嬉皮士现象。 1960年代和1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既然美国可以出现嬉皮士被社会容纳,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出现了“非主流”现象就要被很多人排斥呢?只能说明那些排斥非主流的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素质。 说我们用火星文是不好好写字,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火星文吗?当我们在网上聊天时也会遭到大人的监视时,我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非主流的我们,其实有时候很无奈。但是,我还是愿意骄傲的对全世界大声说:我是90后非主流。 90后,加油!非主流,加油!无语 回答纳率:13.8% 2009-06-18 17:43 人类似乎与生俱来就有把事物划分为三六九等程度的能力,尤其是对自己。 这种划分技巧体现在各个方面:年龄,性别,工作,金钱,权利,文化层次…… 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到的种族主义,现在又用年龄划分出了一个九 零后。 本来“九零后“这个词是不带任何褒贬的,九零后与我们八十后、七十后、 建国后一起构筑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各个年龄层面。可是,现在你上网看到的、 电视里看到的、报纸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对九零后的负面报道。 在这些报道里,九零后感情自私,狭隘,性格乖张、叛逆。网络上流行的 在校学生群殴(开始我还在想君羊殴同学是谁。。)同学的小里讲的是 他们,电视剧里演的那些不顾爹娘累不累要这个那个的是他们,就连那些整 天画个烟熏女,头发弄得像烟熏女,头发弄得像被******炸了的”非主流“也 是他们。于是九零后成了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不思进取、甚至颓废堕落 的代名词。 且不论这些东西从多少意义上真实的反映了九零后,我想起了我们八零后 的当年。如果我的记性还算好,“小赤佬”这个词就是专门为那时候的我们 量身定做的。当年80后刚刚开始成长的时候,这样的词汇满天飞。什么“小 皇帝”、“小太阳”、“小祖宗”……我们的“建国后”父母对我们的成长 状况似乎颇不满意,但是无论他们怎样的不满意,社会怎样的对我们横加指 责,我们仍旧成了现在这个社会的生力军,预备队。 就像那些七零后、六零后一样,他们半青不熟地经历过,“悲恨”过 自己,“愤怒”过别人,反思过社会,被那些“建国前”、“建国后”骂过, 不还是一样过来了么?现在社会的主流力量不还是他们么? 我看这些针对九零后的报道是真实的,但却又是片面的。一个时代产生的 诸多因素,会造就一个时代的人。就像改革开放造就了八零后、伤痕文学造 就了七零、六零后,造就了建国后一样。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后工业 化的社会,同样会造就一个九零后。而在若干年后,这些九零后也会成为社 会的主流力量、中坚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事物发展 的一般规律。 我想,现在,至少是现在,我们还很难看清这些报道里有多少杞人忧天的 成分,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随着九零后的成长和即将步入社会,现 在社会对他们的广泛关注里多少带了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无论这个恨是重 了,是轻了,是多了,是少了,都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因为没有它,我们 的民族就不能反思;没有它,我们的国家就不能进步;没有它,以后的九零 后、两千后就不能胜任复兴的重担。 但不管是我说九零后,还是你说九零后,亦或是他说九零后。谁说,其实 根本不重要。旧的过去,成为了历史,新的到来,担负着明天。不管你愿意 不愿意,不管你说不说,这个社会始终是在进步的
说说你眼中的90后??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九零后》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九零后》观后感1《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执导,杨振宁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它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过程中的成长,努力。对于西南联大西方媒体曾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三个教育中心-美国,英国,中国昆明。因为中国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合而为一,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九零后》,让纸上的故事变活了,从时间和人物上,展现西南联大这四个字背后灿烂的本貌,这所“中国最大学”最鲜活、原本的校园生活。
我记得日军轰炸昆明时,一个学生回忆,在一个堡垒的后面全是尸骨,分离的肢体。杨振宁先生一开始就提到的查良铮,也就是笔名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缅甸的丛林中消失了五个多月。在满是蚊虫的丛林,我无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过野兽的嘶吼,毒虫的侵蚀。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在和平年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的席位几近满座,全校的师生、家长带领的小朋友们、已退休的教授、90多岁的联大亲属等齐聚现场。一位联大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联大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学生,领命前往西南联大潜伏。改名后的他,谈到考西南联大,直接“凡尔赛”地说到:“西南联大,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0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
《九零后》观后感2近一段时间“躺平”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门纪录片**《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观后感3为庆祝中国***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18、9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九零后》观后感4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中国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联大的“文学课”,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联大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九零后》观后感5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联大》姊妹篇。《西南联大》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联大,后投笔从戎, 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联大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联大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南方周末》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一直以来都有一句话就是九零后是垮掉的一代,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说法还是太过偏激了,在我看来九零后也是非常努力,非常上进的一代。
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九零后,身边的朋友都是九零后,所以对九零后的生活状态了解也比较透彻。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九零后是好吃懒做的一代,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我身边所有的九零后,包括自己都是非常努力,上进的。在上大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学习,然后为自己的未来打算。毕业之后我身边的同事也都是九零后,我们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每天坚持工作,就算是周末也经常都在加班儿。并没有像别人所说的那种好吃懒做,而是比一般人更加努力。
当然九零后区别于七零后,八零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更会享受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随之而提高了,所以我们在生活的时候就会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像是我爸妈那一代,他们只会努力工作,但是不会享受自己的生活。像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之外,我们每个周末都会给自己安排一些性的事情,然后趁有期的时候出去旅游。
上一篇:节能环保口号古诗_节能环保口号
下一篇:策划书模板_安全策划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