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职场文档 职场文档
范文澜中国简史简编老版本_中国简史 范文澜
tamoadmin 2024-08-24 人已围观
简介1.我想了解中国自唐朝至现代以来的历史情况,应该看哪些书?要各个朝代的详细资料!求推荐2.谁能给我一张古典文学书目?精华的3.中国古代各朝代顺序表!4.中国历史5.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需要背哪些经典文章?6.我想知道,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要有趣一点的,不要史记之类的很难看懂的,要浅显但是深刻。 最早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经历过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是陶希圣,但是不久他又改变了自己的主张,
1.我想了解中国自唐朝至现代以来的历史情况,应该看哪些书?要各个朝代的详细资料!求推荐
2.谁能给我一张古典文学书目?精华的
3.中国古代各朝代顺序表!
4.中国历史
5.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需要背哪些经典文章?
6.我想知道,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要有趣一点的,不要史记之类的很难看懂的,要浅显但是深刻。
最早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经历过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是陶希圣,但是不久他又改变了自己的主张,认为中国历史经历过奴隶社会。
而针对郭沫若先生同时期主张中国历史经历过奴隶社会的史观,陈邦国、李季、刘兴唐、李立中、王瑛、王斐荪、陈独秀等学者相继撰文反驳,否定中国历史存在奴隶社会。
由于论战双方没有一位史学专业者,加之传统正宗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有无奴隶社会以及古史分期问题一直不感兴趣,皆未参与。
这种论战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而逐渐归于沉寂,争论的结果,中国古代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的问题并未得出任何明确结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历史唯物论普行于世,郭沫若当年提出中国历史经历过奴隶社会的“有奴论”成为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政治信条”。
正如李学功指出:“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讨论来看,绝大多数学者都对‘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坚信不疑。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相信这一点,即中国不能没有奴隶社会,已成为几代中国学人坚定不移的信念,一种难以解开的情结”。
以郭沫若为首的“三论五说”的五大家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长期主导着主流史学思潮,他们又与上层意识形态关系密切,这些“有奴论”的大老们“畅所欲言”所造成的“唯我独尊”话语特权,使得“有奴论”未再进行任何学术讨论和争鸣便已成为定论,定为一尊,继而成为禁区或雷区,史学者大多噤若寒蝉,几近无人敢持异议,唯有史学家黄现璠、雷海宗和学者李鸿哲等人唱起了反调。
黄现璠于1957年6月出版的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本简略通史《广西僮族简史》中说:“唐以前和唐末宋初,僮族的社会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抑是氏族部落社会,值得提出研究。
我想了解中国自唐朝至现代以来的历史情况,应该看哪些书?要各个朝代的详细资料!求推荐
我再补充一些:
岑仲勉
(1886~1961)
[] 中国历史学家。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广东顺德县人。1886年 9月出生。青年时,入两广大学堂(清广雅书院,后改为两广高等学堂),就读两年半,考入两广游学预备科(清粤秀书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1912年12月毕业。其后在上海江海关及广东财政厅等处任职员,业余从事植物名实考订及中外史地考证。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上海暨南大学秘书兼文书主任,业余撰著佛游天竺记考释,于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从而引起史学界注意1933~1937年在《圣心》《辅仁学志》《金陵学报》、《中山大学文史专刊》等杂志发表一批论著,其中尤以《水经注卷一笺校》及《金石证史》等引起一些史学名家的注目。1937年经陈垣推荐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7月至1948年6月任该所专任研究员。1948年 7月至1961年10月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担任《隋唐五代史》、《唐代石刻文选读》、《两汉西域学》、《蒙古初期史》、《隋唐史》等课程。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1961年10月7日病逝于广州。
岑仲勉的家乡顺德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学家李文田的故乡,故其治学深受清代西北史地学派的影响。岑仲勉把《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登科记考》的作者徐松奉为先驱,因而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和《登科记考订补》之作。岑仲勉还受到清季英年早逝的唐史学者劳格的影响,所著《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元和姓纂四校记》等都发扬了劳格的未竟之业,而在博大方面有所超过。
岑仲勉治学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证历史,清代金石家的碑跋,多述小学、碑例、书法等专义,岑仲勉则以碑志考证史实,又纠正了清金石家过信石刻、偏责史实的毛病,客观地论证碑志之价值。除郎官石柱研究外,1936~1942年,著有《金石证史》、《贞石证史》、《续贞石证史》,后收入《金石论丛》,于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隋唐史校勘考释之学中,在辨伪方面,《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等文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好评,与《白氏长庆集伪文》、《论白氏长庆集源流并评东洋本白集》一起,对白居易文集整理有重要贡献。在追录史源方面,指出《元和姓纂》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史源,此为一重要发现。在职官典制考证方面,《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补唐代翰林两记》是超迈清人的作品。在地理考证方面,《括地志序略新铨》论定孙星衍排列之非。这方面的专著有50~60年代的《隋书求是》、《唐史余审》、《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唐人行第录》。《行第录》为对唐代文学史及传记学很有裨益的首创之作。
岑著《隋唐史》(1950~1953年撰成),反映了作者在隋唐史通论中的创见。如其中对李德裕、陈子昂、四镇的研究,新意迭出。此外,在他晚年还著有《黄河变迁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两周文史论丛》、《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这些专著反映了作者对西周以来的历史乃至黄河历史的广泛兴趣。
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西北史地方面,出版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证》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辑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岑仲勉自四十岁至七十五岁三十余年间,全部史学著作约一千万字,自1912年起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已刊专著十八种,特刊专著二种。
顾颉刚
(1893~1980)
[]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笔名有无悔、天游、张久、诚吾、桂姜园、余毅、劳育、康尔典、周、武兴国等。江苏苏州人。1893年5月8日(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考入本科中国哲学门,1920年毕业留校,以助教名义任图书馆编目。1922年在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王钟麒(伯祥)合编《新学制本国史教科书》,与叶圣陶合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1924年回北京大学,任研究所国学门助教,先后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年以后,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震旦等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诚明文学院、上海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的“传”、“纪”不可信的思想来自崔述,“经”不可尽信的思想来自姚际恒,治学要融会贯通的思想来自郑樵。他用历史进化论的寻求事物演变线索的治学方法学自胡适,对今、古文家的看法则受之于钱玄同。王国维用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也给他深刻的影响,王氏所考出的真古史被用以破坏伪古史。1909年,他有志于考辨伪古史,从事资料搜集、积累。1914年始作笔记,记录读书心得,终生不辍,计约二百册,四百余万字。1916年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册,对清代学者的治学成绩有了全面了解。1921年他推翻伪古史。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史学界的激烈争论。以后,将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辩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
他认为古史传说中的帝王都有神性,都是从神演化为人,古书中所讲的古史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上所载的古史系统排列的先后恰恰相反。研究古史要打破四项非信史的基本观念:①打破民族出于一统的观念;②打破地域向来一同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把崔述的“世益晚则其择益杂”之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认识,为考辨古史传说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是中国辨伪史上划时代的发展。
他对古代的民族和地理也作了深入的考辨,以为自西周以至春秋初年,许多种族各自把本族形成时的人作为自己的始祖,而没有各族公有的共同始祖,只是春秋以后,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大国攻灭小国,把无数种族并到一起,到了战国中期才出现唐虞、夏、商、周同出于黄帝的说法秦汉以前的中国只是没有统一的许多小国,《禹贡》的 《尧典》的流放四罪之处、《史记》的黄帝所到的四方是战国时七国的疆域,而《尧典》的羲和四个居住地,以交趾入版图,更是秦、汉的疆域, 他以为研究古代地理应当以各时代的地域为地域,不能以战国的七国和秦的四十郡作为古代早就定局的地域。为了促使史地学者钻研中国地理沿革史及民族史,他于1934年发起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在他领导下,学术研究成绩卓著,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称之为《禹贡》派。
他把考定古书著作的时代作为研究古代神话、传说以及民族和地理等演变过程的重要前提为此,他对《周易》《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老子》《庄子》、《墨经》、《山海经》、《穆天子传》、《战国策》等书的著作时代,作了不同深度的考订。他在观看各种戏剧和搜集整理歌谣时,注意到、戏剧、歌谣中故事的随时随地变化性,认为研究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印证古史传说的变迁。他对吴歌、孟姜女故事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香会、庙宇、神道、婚丧礼节等也作了调查研究。他又热心于创办研究民俗的团体和刊物,1926年在厦大创立风俗调查会,1927年创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编印《民俗学会丛书》。1936年又在北平创办风谣学会。此外,他亦重视边疆问题的研究1938年为昆明益世报编《边疆周刊》。1941年在成都创立中国边疆学会。同时,他又先后主编学术刊物《责善》半月刊《齐大国学季刊》和《文史杂志》。
1949年以后,他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晚年深入研究《尚书》,作成《周公东征考证》和《校释译论》多篇。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生平著述极富,已出版的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吴歌甲集》、《苏州史志笔记》、《西北考察日记》、《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何兹全
(1911~ )
[] 中国历史学家。山东菏泽人。1911年9月7日(宣统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霍普金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此外,他的《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80年代,他又发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和《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两文,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创见,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他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全书分四部分,对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和亚细亚型东方社会说提出不同意见,并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与异”发表独到见解。
作为访问学者,他于1987~1988年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
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党员。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会长和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他发表的论文,一部分已收入《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侯外庐
(1903~1987)
[]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1903年2月6日(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于平遥县西王智村,1987年 9月14日病逝于北京。出身于书香人家,自幼习四书五经。1922年到北京求学,分别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留学,入巴黎大学。1930年,侯外庐经莫斯科回国。初在哈尔滨法政大学任教授,讲授经济思想史等课程。“九?一八”事变后,辗转回到关内,在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一面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一面从事学术研究,相继出版了《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后改名《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和《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等重要著作,在中国古史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侯外庐坚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对上下几千年的社会史和思想史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著作宏富,自成体系,开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其主要特点是:①注重对历史做整体的、动态的研究。②依据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发展路径。指出“亚细亚的古代”不同于以希腊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的原因在于后者是国家取代家族的革命,而前者则是国家混合在家族中(即“社稷”的维新)。而氏族制的遗留,规定了国民思想的晚出以及偏重于道德的贤人作风;旧传统遂又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巨大惰力。③皇权垄断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国有制)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以及定于一尊的封建思想的社会根源。④与土地权力相联系,皇族地主占据了封建社会整个阶梯的顶端。豪族地主既有支持皇权的一面,又有对抗皇权的一面。庶族地主则更多地拥护皇权。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彼此势力之消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也是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⑤对思想史的研究,注重批判维护封建主义的正宗思想,更注重发掘不为人所重视的“异端”思想和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⑥强调以法典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志。如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是以秦汉之际一系列法律形式为标志;唐代的两税法是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标志,明代的“一条鞭法”则是封建社会进入晚期的标志。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封建社会史论》、《苏联历史学界诸论争解答》、《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下卷)、《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等合著,五卷)、《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宋明理学史》(上、下卷)、《韧的追求》(回忆录)等。
侯外庐长期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晚年,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主任等。他还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谭其骧
(1911~1992)
[] 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字季龙。浙江嘉兴人。1911年 2月25日(清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七)生于奉天府(今辽宁沈阳)。1930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32年起历任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兼任讲师,广州学海书院导师。1940年起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同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34年协助顾颉刚发起成立了以研究历史地理为宗旨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他又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长期任理事,1981年以来任《历史地理》主编。他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由数十位专家通力合作完成的迄今最权威最精确最详细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他主持编纂《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这将是一部包括自然、人文二十个专题的综合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开设过中国通史断代史史学史、文化史、专著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名著选读历史地理研究法等课程,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历代疆域政区、都市、河流湖泊的变迁,海陆变迁,人口、民族的分布和迁徙,文化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古籍注释,地理学史、辽史及历史人物等方面。已发表的百余篇论文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新的结论,其中如对秦汉政区、晋永嘉之乱后的移民、湖南的移民和民族、贵州古代杨保族的历史、徐霞客(见徐弘祖)的学术贡献、西汉前黄河变迁史、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原因、云梦和云梦泽的变迁、上海的海陆变迁和开拓过程、马王堆出土古地图研究、《汉书地理志》选释、《山海经》研究、海河水系的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82年前的主要论著已收入《长水集》上、下册。还主编有《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史论丛》等。此外,谭其骧还担任过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院古籍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上海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等职。
徐中舒
(1898~1991)
[]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925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诗十九首考》一文受陈寅恪赏识,1930年经其推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八年,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30年代初期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颇著成绩;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周史料”。1934年与容庚等共同发起成立考古学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40年代起,他先后还在乐山武汉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执教。1949年以后除继续担任川大教授外,并兼西南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徐中舒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是其主攻方向,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显著贡献。他在治学方法上,除继承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外,扩大研究视野,力求掌握全面,尽量利用有关学科的科学知识,联系补充,以体现历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献,既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资料,又具有宏观素养,善于把田野考古、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工艺学诸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反复论证,力求其是。他强调研究古文字学应和古史研究相结合。他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有《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考》、《再论小屯与仰韶》、《〈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战国策〉的编写及其有关苏秦诸问题》、《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陈侯四器考释》《金文嘏辞释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西周利簋铭文笺释》、《周原甲骨初论》等论文,论证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独到的见解。从40年代开始,还对四川地方史进行研究,撰写《巴蜀文化初论》、《续论》、《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等文。
考著有氏编钟图释附考释、《史学论著辑存》、《论巴蜀文化》、《左传选》等;还主持编纂了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多种工具书。
李学勤
(1933~ )
[]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北京市人。1933年 3月28日生。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任该所副所长。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1985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50年代,他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他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后期,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他从15年起先后参加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湖北江陵张家山竹简等出土文物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李学勤曾多次前往欧美澳、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考察研究当地公私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与外国学者合作进行搜集和研究,出版了《英国所藏甲骨集》,同时准备出版有关欧洲所藏青铜器的专著。已出版的专著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中国青铜器的奥秘(1980)《东周与秦代文明》() 《古文字学初阶》(1985)、《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主编,1985~1986)等,论文迄今已发表近二百篇,主要有论殷代亲族制度(1957)《战国题铭概述》(1959)、《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17)、《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1981)、《重新估价中国的古代文明》(1982)、《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1983)、《对古书的反思》(1986)等。
谁能给我一张古典文学书目?精华的
要看你的基础如何,想要了解多少。
如果你毫无基础,历史成绩一般的话,建议你先看看上下五千年作为入门书籍,再看一看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鉴。如果能对这两本书有深入的了解。就算是对中国历史入了门了。
基础较好,历史成绩出色的话。建议你可以去书店买一些比较好看,也比较符合历史的名人之作。推荐看黎东方先生的细说系列丛书,不过北京的书店似乎都下架了,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其他人的也可以看看,主要是了解一些真正的历史。现在写通史的人还是挺多的,盛唐、两宋、明清也都是热门,元朝的书比较少,想看的话也有不少。我就有20多本。
基础相当不错,想对历史有深入研究的话,那必须看24(25、26)史。
对于唐朝而言,旧唐书、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贞观政要等书,都是应该看的。
宋朝主要就是旧五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24(25、26)史我只看到宋史,剩下的可能说的不够专业。元朝以及蒙古有元史、新元史、世界征服者史、黄金史、蒙古秘史等书。
明朝我知道的只有明史和南明史。
清朝主要就是清史稿。
我选择旧五代史和旧唐书的理由,是新五代史和新唐书都是以欧阳修为首的文人所作,他们的文学水平和写作水平没的说,但是文人难免犯“羽扇纶巾”这样的错误。所以我宁愿选择旧五代史和旧唐书。
个人认为,历史或者想研究任何东西,兴趣是最关键的。所以,无论你水平如何,保持兴趣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你也可以选择听一些评书,看一些颇有兴趣的野史之类。我就是评书、细说和正史三步走。
中国古代各朝代顺序表!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版
中华书局1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版
汉魏六朝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重印
唐宋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史稿》郭沫若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一.二册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一.二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王震中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人民文学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中国历代诗歌选》 林庚主编
《中国历代散文选》 刘盼遂主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58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
《文苑英华》 宋 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66影印
《古诗源》 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6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恩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贾兰坡 天津人民版
《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 安志敏 文物版
《震撼心灵的古旋律》 郑凡 四川人民版
《山海经》(《四库全书本》)
《淮南子》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
《探索非理性的世界》 叶舒宪 四川人民1988
《诗毛氏传疏》(清) 陈奂
《毛诗传笺通释》(清) 姚际恒
《甲骨文字典》 徐中玉 四川辞书版
《白话易经》 南怀瑾 岳麓书社
《古文尚书疏证》 (清) 阎若璩
《战国史》 杨宽
《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
《韩非子集解》 王先慎
《荀子简释》 梁启雄
《楚辞章句》 (汉)王逸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乔象钟等点校 中华书局19
《古诗十九首集解》 隋树森
《汉书补注》 (清)王先谦
《骈体文抄》 (清)李兆洛
《晋书》 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14
《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5
《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4
《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 吴先宁 东方出版社 19.7
《哈德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美)黄仁宇 三联版 94.1
《艺术哲学》(法)丹纳 安徽文艺版 91.7
《中国诗学》 (美)叶维廉 三联版92.1
《六朝文絜笺注》 黎经诰笺注 中华书局1962
《王粲集》 中华书局80版
《阮籍集校注》 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1987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人民文学1962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1991
《何逊集校注》 李伯齐 齐鲁书社 1988
《阴铿集注》 刘国珺注 天津古籍1988
《玉台新咏》 穆克宏点校 中华书局1986
二、必读书
《汉文学史纲》 鲁迅
《中国史略》 鲁迅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大版
《中国通史》 范文澜
《剑桥秦汉史》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2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 褚斌杰 北大版1990.10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 中国社科版 1992
《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 吉林大学版1994.10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 罗根泽 古典文学社 1957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上海人民 1961.7
《金明馆丛稿初编》 陈寅恪 上海古籍 1980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 上海人民 1987.12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 上海人民1987.9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 上海人民版1987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版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征 中华书局19.8
《中国创世神话》 陶阳钟秀 上海人民1987
《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 刘怀荣 文津出版社96.3
《艺术家的艺术》 朱狄 中国社科出版社
《神话论文集》 袁珂 中华书局
《诗经的文化阐释》 叶舒宪 湖北人民版 1994
《老子的文化解读》 叶舒宪 .肖兵 湖北人民版1994
《楚辞的文化破译》 肖兵 湖北人民出版社
《毛诗注疏》毛传.郑笺.孔正义 (《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孔颖达
《战国策校注》 王延栋等校注 南开大学版
《国语选》 傅庚生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影响 1986.7
《楚辞集注》 朱熹
《史记》 中华书局
《汉书》 中华书局
《后汉书》 中华书局
《三国志》 中华书局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吴汝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影印
《汉魏乐府风笺》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1958.3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选 高教出版社1959.10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遗著 陕西人民版.1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 1992.9 吴小如等撰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古诗十九首探索》 马茂元
《曹操集》 中华书局 19.11
《曹植集校注》 人民文学版 赵幼文校注
《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 中华书局 19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浙江古籍1991.7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9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葛晓音 辽宁大学版 1993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83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1962.8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 1958.3
《陶渊明》廖仲安 上海古籍 19.7
《乐府诗散论》 王汝弼 陕西人民.11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人民文学1961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1980
《庾子山集注》 倪璠注 许逸民校点 中华书局1980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 上海古籍1980
《搜神记》 干宝 中华书局
《世说新语校注》 王利器 中华书局
《唐前志怪史》 李剑国
《水经注》 郦道元
三、精读书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李泽厚
《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钟陵 江苏教育版 1988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人民文学 1985.6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版 1986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中华书局
《诗集传》 朱熹
《诗经今注》 高亨
《诗经选》 余冠英
《诗言志辨》 朱自清 古籍出版社1957
《风诗类钞》 闻一多 中华书局1957.9
《诗经的文化精神》 许志刚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四书集注》 朱熹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孟子译注》 杨伯峻
《老子注译及评介》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屈赋通笺》 刘永济
《离骚纂义》 游国恩主编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刘持生遗注 西北大学1991.1
《赋史》 龚克昌
《史记选》 中华书局 1962
《汉书选》 中华书局 1962
《文选》 萧统选、李善注 上海古籍1986.8
《乐府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953.12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中华书局1957.9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958.9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3
《汉魏六朝乐府诗》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6.9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中华书局 1996.10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上海书店1988
《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 重庆出版社1985.3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1958.9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北大版 1991
《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 上海古籍1981.11
《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 古典文学版1957.12
《永明文学研究》 刘跃进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齐梁诗歌研究》 阎宋平 北京大学版 1994.10
《南北朝文学史》 沈玉成、曹道衡 人民文学版1994
《文心雕龙校释》 刘永济 中华书局1962
《文心雕龙创作论》 王元化 上海古籍19
《钟嵘〈诗品〉研究》 张伯伟 南京大学版1993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2
《庾信选集》 舒宝章选注 中州书画社1983.5
《和庾信》 刘永忠 上海古籍1986.5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赵敏俐 杨树增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
元明清文学部分
一、阅读书目
京本通俗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清)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古今(《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13
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水浒后传 (清)陈忱 作家出版社1956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3
三袁诗文选注 李茂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5
清诗选 福建师大 人民文学
清代散文选注 王荣初 蔡一平 上海古籍1983
郑板桥文集 巴蜀书社19
纳兰词笺注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上海古籍19
近代诗一百首
龚自珍全集 中华书局 1959
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马积高 黄钧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部分)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1963
中国文学简史(元明清部分)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95
中国文学史(下) 章培恒、骆玉明 复旦出版社1995
中国美学 叶朗 北大出版社1982
东方的美学 (日) 今道友信 三联书店1991
中国古典史论 杨义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中国源流论 石昌渝 三联书店1994
中国古典鉴赏辞典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
明代社会心理论稿 王忠阁 中州古籍 1991
晚清士风与文学 夏咸淳 中国社科199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东方出版社1996
清代学术概论 中华书局1957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
三国演义辞典 沈伯俊 、谭良啸编著 巴蜀书社1989
三国演义简论 李厚基 、林骅 上海古籍
水浒传资料汇编 朱一玄 刘毓忱 百花文艺 1981
资料汇编 侯忠义、王汝梅 北大出版社 1985
研究 复旦
概论 孙逊 詹丹 上海古籍1994
儒林外史资料汇编 李汉秋
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 安徽人民 1982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王俊年 上海古籍1980
刘鹗及老残游记 刘德隆等 四川人民1985
二、阅读书目
三国演义
水浒传(百回本) 人民文学15
西游记
今古奇观
镜花缘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
孽海花
老残游记
中国史略 鲁迅
三、精读书目
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部分)
鲁迅《中国史略》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乐府诗集 南宋 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中国历史
虞→夏→有穷→寒→夏→商(殷)→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秦→西楚→汉西汉→新→汉玄汉、东汉、蜀汉(曹魏、孙吴)
三国魏、蜀汉、吴→晋西晋(东吴)、东晋(北魏)
南北朝南朝、刘宋(北魏)、南齐(北魏)、梁(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陈(北齐、北周、隋)、北朝北魏(刘宋、南齐、梁)、东魏(西魏、梁)、西魏(东魏、梁、北齐)、北齐(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齐、陈)→隋(陈)→唐(武周)
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宋 (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大蒙古国、元、北元)→明(明、南明)→清→近代(中华民国)→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虞朝:约前3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有虞(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黄帝 颛顼 虞幕。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有穷:前1981年-前1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寒朝:前13年-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前1600年-前1046年前1600年-前1300年(商) 约前1300年-约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阳)商王汤 商(殷)王盘庚。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西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会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朝:265年-420年。
西晋:266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304年-420年。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孝文帝元宏。
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中宗李显。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五代:907年-960年。
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十国:907年-9年。
辽朝(契丹):907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西辽:1123年-1218年,都虎思翰耳朵,辽德宗耶律大石。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大蒙古国:1206年-1260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朝:
元: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北元:1368年-1489大都(今北京市)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韩宋:1355年-1366年,都开封,小明王韩林儿。
明朝:
明: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南明 1644年-1683年 行在 (今北京)明安宗朱由崧。
南明:1644-1683年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北平 (今北京市)袁世凯(北洋军),(后南京)孙中山,蒋介石。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
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新:王莽所创的朝代(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
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蜀(汉):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又称“季汉”。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
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
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需要背哪些经典文章?
一、古代 (远古—公元 1840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现有考古材料看,一百万至四五十万年以前,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就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出现了,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之后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此后,历史嬗变,朝代更替,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王朝,直到1840年战争为止,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即汉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纺织、造船等技术都有较展;水陆交通发达,同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明”,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对人类生活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现仍被广泛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的典范,国内外有专门研究“红学”的机构。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药学等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汉朝张衡发明了研究天象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南北朝时,祖冲之曾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字的人;公元十六世纪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录了1800多种药物和一万多个药方。
附:中 国 历 史 年 代 简 表
中 国 历 史 年 代 简 表
朝 代起止时间
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前221年
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年—265年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隋公元581年—618年
唐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元公元1271年—1368年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清公元1644年—1911年
二、近代 (公元1840—1919年)
1840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到处寻找商品市场,掠夺殖民地。英国为了保护贸易,于1840年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清最后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争之后,英、美、法、俄、日等国家不断强迫清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之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公元1919—1949年)
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12人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诞生了。中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1924—1927年)、
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 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1945—1949年)
四个历史阶段,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49年— )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7—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十年中,从整体看国民经济有较展。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钢、原煤、原油、发电量、金属切削机床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建立起来;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如原子能、喷气技术、计算机、半导体、自动控制等也有了较快发展。1966年5月至1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6年10月,中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粉碎了江青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8年底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全面而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我想知道,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要有趣一点的,不要史记之类的很难看懂的,要浅显但是深刻。
首先祝贺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应该背过的篇目:小学+中学+一些中小学课本未选、但比较著名的篇目。比如:诗经《七月》、庄子《逍遥游》、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的《石渠记》等等。
应该熟读的篇目,不再一一列举了,给你一个书目: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版
中华书局1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0:58
--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版
汉魏六朝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重印
唐宋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1:50
-- 三 宋元明清书目
小畜集 四部丛刊本
小畜外集 四部丛刊本
河东先生集 四部丛刊本
珠玉词 晏殊 宋六十名家词本
范文正公集 四部丛刊本
乐章集 宋六十名家词本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苏学士文集 四部备要本
苏舜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一版
欧阳文忠全集 四部备要本
欧阳文忠公文集 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
六一词 欧阳修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嘉佑集 苏洵 四部备要本
司马文正集 司马光 四部备要本
元丰类稿 曾巩 四部备要本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文公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4年校点本
王荆公诗文沈氏注 沈钦韩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排印本
王荆公诗笺注 李璧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
王安石 邓广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年版
施注苏诗 施元之 四库全书著录
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 查慎行 乾隆间刻本
苏诗合注 冯应榴 光绪九年刻本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王文诰 嘉庆间刻本、光绪间刻本
苏诗补注 翁方纲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1986年标点本
苏轼乐府笺 龙榆生 商务印书馆1958年
苏轼评传 曾枣庄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栾城集 苏辙 四部丛刊本
豫章黄先生文集 黄庭坚 四部丛刊本
山谷诗集注 四部备要本
豫章黄先生词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中华书局18年版
淮海居士长短句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淮海词笺注 杨世明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
王光年增注 中国书店1985年版
晁氏琴趣外编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济北晁生鸡肋集 四部丛刊本
后山居士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后山诗注 任渊 四部丛刊本
后山诗注补笺 冒广生 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右史文集 张耒 四部丛刊本
柯山词 龙榆生校 中华书局1957年
片玉集 陈元龙集注 强村丛书本
清真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东山词
《中华上下五千年》太了,跟课本一样,观点太片面。相对好一点的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要求是正版的全集的),见解独到精辟。有趣一点的是《明朝那些事儿》《大宋风云》之类的,不过那些见解过于个人化偏激,但是很好看。综上所言,你先看《明朝那些事儿》再看《中国通史~明清篇》,那样收获更大,看待历史眼光公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