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好人好事的新闻稿400字左右_好人好事的新闻
tamoadmin 2024-09-08 人已围观
简介1.焦裕禄的事迹,是如何被发掘报道的?2.发生在我们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题材有哪些啊?举例说明,题材具体,多多益善。急急急!3.关于好人好事的通讯稿4.60位邻居妈妈接力送爱心餐,只为12岁女孩吃上饭,这应该表扬吗?5.我身边的好人好事 作文6.身边的好人好事30字好人好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我们时常可以在大街上看到好心人帮助陌生的人捡起散落一地的物品,或者有好心人在车来车往的信号灯路
1.焦裕禄的事迹,是如何被发掘报道的?
2.发生在我们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题材有哪些啊?举例说明,题材具体,多多益善。急急急!
3.关于好人好事的通讯稿
4.60位邻居妈妈接力送爱心餐,只为12岁女孩吃上饭,这应该表扬吗?
5.我身边的好人好事 作文
6.身边的好人好事30字
好人好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我们时常可以在大街上看到好心人帮助陌生的人捡起散落一地的物品,或者有好心人在车来车往的信号灯路口搀扶着盲人通过马路,甚至有正在住院的病人不顾河水的寒冷,奋不顾身的跳入冰河中救起轻生落水的男子。越来越多的好人好事,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表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出现,我们的社会也变得更加温暖,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亲近。
国民教育是我国一直没有忽视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国家开始注重对教师行业的培养。我国的中小学或者大学教师逐年增多,并且教师的教育水平也稳步提升,使得我国的师资力量越来越雄厚,我国的学生所受到教育也更胜一层楼。无论是知识传授方面还是人格素质的培养,都已超越前人,尤其是在素质这一方面,自私自利的人变少了,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时代新青年变多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场景也是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俗话说,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坚信,帮助别人就是在让自己快乐。有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在帮助别人之后,我们的体内就会产生大量多巴胺,这会使我们的心情愉悦。如果每天都去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自己会快乐,也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乐于助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人帮助。让我们共同携手,打造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社会,将乐于助人的美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继续保持乐于助人的品质。
焦裕禄的事迹,是如何被发掘报道的?
他,一个小镇里的“猪肉佬”
近30年间
照顾、资助八百多个山里孩子生活、学习
镇里的人说:他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
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猪肉佬”的29年
下石太镇,是广东省英德市最小的一个镇。一条笔直的大街,横穿全镇,站在镇头一眼就可以望到镇尾。在临街、靠近镇尾处,有一栋不起眼的两层小楼。29年里,下石太镇下辖的108条自然村中,有859名孩子曾经在这栋小楼里生活过。因为有这栋小楼,因为有这栋小楼的主人“猪肉佬”邓卫星夫妇的看顾,859名山区的孩子,读完了小学、中学。
“学生之家”
从1981年到现在的29年里,前后共有859个像邓秋桃这样的孩子住进“学生之家”。他们中,60%来自困难家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不了解下石太镇的人,很难明白邓卫星一家对于山区孩子们的意义。
作为英德最贫困、最偏远的镇之一,下石太镇辖内有178平方公里的土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势,让108条自然村散落在起伏的山地中。上年度,下石太镇人均收入只有4395元。和很多贫困地区一样,贫困家庭多、留守儿童多。
邓秋桃,就是这样一个山里的贫困孩子。父亲体弱多病,已经缴不起她的学费。2003年,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她所在的下石太镇新联坡洋坑村小学被撤并了,需要到离家20多公里外的镇中心小学上学。“那时我上小学4年级。家里没钱让我住校或是在镇上租房子住,只能走路去上学,但是去学校要走三四个小时……我想我可能不能读书了。”
就在这时,经常在附近村里收猪的“猪肉佬”邓卫星,走进了邓秋桃家。
“这孩子聪明,成绩好,不能不读书。让她来我家住吧,和其他孩子一起,起居我们照看。让她从家里带点米来就行。”简单的几句话,邓秋桃住进了邓卫星位于镇上的“学生之家”,一直到中学毕业。
“刚去的时候很小,什么都不懂,都是卫星伯教我。晚上头疼发烧,也是他连夜背我去医院。每年期终考那段时间都很辛苦,卫星伯每天都给我们做好吃的,加菜加汤。”中学毕业,邓秋桃考上了全市重点高中英德中学,“录取通知书来的时候,卫星伯比我爸妈还高兴。走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我家给我祝贺,给我发奖金。”
从上高中开始,邓秋桃住进了英德中学的宿舍,离开了邓卫星的“学生之家”。但她很怀念那段时光:“卫星伯家也很穷,但是那里像一个家,我们是他的亲生子女。伯母的脾气很好、很善良,小孩子顶撞她,她都不生气,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从1981年到现在的29年里,前后共有859个像邓秋桃这样的孩子住进“学生之家”。他们中,60%来自困难家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阿爹阿姆”
这样的日程,周而复始,邓卫星和熊廷贺整整过了29年;送走的孩子中,有些已经为人父母,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回来……
凌晨3点,山里的天黑得透透的,邓卫星已经起床开始忙活了去镇上菜市场自己的肉档打理生意。上午八九点钟,结束了一天最重要的营生后,邓卫星会拎上五六斤新鲜猪肉回家,那是家里今年寄宿的35个孩子一天的主菜。
白天,除了料理自家产米、产菜的那20多亩田地,邓卫星最繁重的任务就是上山砍柴。给孩子们洗澡、做饭都要烧水,全部用电负担不起。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每天砍100斤干柴背回家,仍是邓卫星必做的“功课”。
妻子熊廷贺的担子也不轻。早上4时半起床后,就要开始收拾家里的卫生、喂鸡喂鸭,然后给30多个孩子做早饭:大一点的要吃面,小一点的要喝粥。看着孩子们起床、洗漱、吃早饭,组织孩子们准点去上学。歇不了几个小时,又要准备30多个孩子的中饭。然后又是新一轮的收拾、整理、准备晚饭。
下午三四点钟,镇上的小学、中学陆续放学,孩子们也陆续回到家。随着一波高似一波的喧闹声,邓卫星家开始了一天里最忙乱也最热闹的时光。
孩子们爱叫邓卫星夫妇“阿爹”、“阿姆”。“阿姆”一边在热气炙人的厨房炒菜,一边挨个喊着孩子们洗澡,还要随时抽出手来帮年纪小的孩子搓几下衣服。大厅里,孩子们打闹着,下棋、聊天,等着6点钟准时上桌的晚饭。两三个菜一个汤,有菜有肉,米饭管饱,这是邓卫星家的标准伙食。孩子们吃什么,夫妻俩就吃什么,而且总是等着孩子们先吃完。
晚上7时40分,“房顶都能吵翻”的邓卫星家,逐渐安静下来。每天的集中晚自习开始了。2个小时里,30多个孩子在邓卫星的监督下,各自在大厅的“学习区”坐好。写作业、温习,互相辅导。“阿爹”就搬个板凳坐在旁边,随时听候“阿爹,这个要怎么做?这个要怎么读?”的求教。
晚上10时,35个孩子准时钻进邓卫星家楼上楼下5个大房间。在上下床间打闹一阵,说笑一阵,邓家的两层小楼慢慢归于寂静。一天结束了。
这样的日程,周而复始,邓卫星和熊廷贺整整过了29年;送走的孩子中,有些已经为人父母,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回来……
“毕生遗憾”
“我很爱学习,很想读书,但就是因为穷,再也没能读成。”提起辍学的遗憾,50多岁的邓卫星竟然哭出了声……
给山里的孩子一个家,圆他们一个读书梦,是邓卫星自觉自愿的行动;这源于他一个简单的想法,也隐藏着他人生最大的痛楚。
1959年出生的邓卫星,自小很会读书,17年初中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英德中学。“全市只招40个学生,我考上了,是我们村几十年来唯一一个。”但就在那一年,邓卫星的父亲去世了,家里一下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在英德中学读了一个星期的邓卫星,被迫退学了。“我很爱学习,很想读书,但就是因为穷,再也没能读成。”提起辍学的遗憾,50多岁的邓卫星竟然哭出了声,“如果能读完高中,现在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邓卫星的“猪肉佬”营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山下乡收猪,这让他看到很多和他一样因为穷困上不了学的山里孩子。
1981年,在山里一户人家,邓卫星碰到了一个爱读书却因为路远而失学的女孩陆秋贤。“怎么不去学校读书?”“我们这里这么山,学校又那么远,怎么去?”陆秋贤的话,让邓卫星思虑了几天。想到自己家离镇上的中学近,想到可以让妻子给孩子做饭照看起居,邓卫星给了陆秋贤一个提议:到我家来“寄宿”。
让邓卫星没想到的是,这一来就来了包括陆秋贤在内的6个女娃子;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每年一开学,越来越多的家长找到自己,把越来越多的孩子送来;而他的“学生之家”,就此坚持了29年。
镇里的学校一度搬迁,邓卫星也跟着搬迁。1992年,邓卫星卖掉了两块珍藏的黄蜡石,倾其积蓄在现在的地方盖起了两层楼8房2厅,除了自己一家四口住的3间房,剩下全拿来做了孩子们的宿舍。最多的一年,这里住过近50个孩子。
前几年,妻子熊廷贺上山砍柴时出了意外,卧床大半年;自己的两个儿子正准备读大学,要缴一大笔学费;他觉得“学生之家”坚持不下去了。但看着开学时送上门的20几个孩子,邓卫星又心软了。咬咬牙,就这样坚持着。
“功德无量”
29年间,再苦再难,邓卫星从没主动向别人伸过一次手,镇负责人用四个字评价邓卫星的这29年:功德无量。
在下石太镇,邓卫星一个月三四千元的收入算“高工资”了,但走进他家,仍会惊讶于这里的简陋。除了房子还算周正,满屋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客厅里的折叠圆桌,四条腿上布满了锈,需要垫一只拖鞋才能站稳。孩子们用的课桌、长条椅,都是学校淘汰的。但是,为了让孩子们夏天睡个好觉,邓卫星却省出钱来,在每个房间装了电扇。
最初,在邓卫星家寄宿是全免费的,只需要自己带些米。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多,为了维持“学生之家”,邓卫星开始收取很少的住宿费。从一年175元,到现在的每年325元。325元,平均一天只要两元多,即便如此,真能交足的孩子也还不到三分之一。今年寄宿在这里的35个孩子,14个来自贫困家庭,21个是留守儿童。“只有10个孩子能交上钱,剩下的就交个百来块,背些米来顶”。
打开邓卫星记得密密麻麻的账本,欠账都是有记录的,清一笔划一笔,但这么多年,没划掉的还是大多数。“有些孩子毕业了,但也还是没钱。去他家里要吧,真的是穷,不仅没法开口要,还要安慰他,让他‘以后发达了再慢慢还’。”
为了把“学生之家”办下去,邓卫星的日子只能精打细算:猪肉、鸡鸭、米饭……都是自家“出产”,柴是上山砍的、水是从山上引来的……即使如此,每年邓卫星都还要填进去一两万元。“最贵是电。还有就是孩子病了去医院打针、开药,每年都差不多要垫出两三千块。”
这些是有数可查的,还有一些根本算不清。
邓卫星喜欢读书好的孩子,每学期考第一的,邓卫星都会封个50元或100元的“红包”作为奖励;孩子毕业了考上重点学校了,他还要亲自上门送个大红包。邓卫星看不得孩子受苦。在他家住了快一年的邓小花,父亲患癌症多年,家里还有3个姊妹,家境贫寒。为了让她读书,邓卫星不仅不收一分钱,还自己出钱给她买学习用品;每个星期还额外给她10元钱,让她攒起来买衣服、买吃的。“不能让她的生活和别的孩子差太远”。
去年,一位清远的药厂老板听说了邓卫星的事,捐了3万元钱。这是29年来,邓卫星收到的唯一一笔捐助。为了不让人说自己从“学生之家”捞好处,邓卫星把这笔钱全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买了一台电视、一台冰箱,在楼顶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滤水器,装了防盗窗。剩下的一点,给孩子们加了菜。除了防盗窗,每一件买来的东西上,邓卫星都细心地贴上红字,写着“×××捐赠”。“钱都是给孩子们的,我不会沾他们一分钱”。
29年间,再苦再难,邓卫星从没主动向当地、向旁人。也没向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伸过一次手,哪怕他们当中有人已经成了大老板。
镇负责人用四个字评价邓卫星的这29年“功德无量”。
悟语 有心助人 何求回报
羊城晚报:您这里很多都是刚上小学的孩子,会不会不习惯这种生活?
邓卫星:我这里和学校寄宿不同。在这里有我们会照看他们。有些太小不能自理的,都是我们帮他们洗衣服,手把手教他们各种生活技能。
羊城晚报:有没有特别调皮,您管不住的孩子?
邓卫星:每年住在这里最调皮的那个孩子,我会让他当班长。让他管理别的孩子。比如有人生病要及时向我报告,组织大家上晚自习,监督他们下了课不要乱跑,晚上看着他们写作业、看书。一个星期我会奖励班长1元钱,学期结束会再奖励20元钱。如果有人犯错,班长那1元钱就没了。
羊城晚报:会不会对犯了错的孩子进行处罚?比如罚他们做家务?
邓卫星:我这里的孩子,只管洗自己的衣服、刷自己的饭盒,别的活不用他们做,只要读好自己的书。不过也有处罚。比如规定晚上7点40分上自习。按时回来的给他留着饭;没准时回来、不准时上课的,要罚站。最怕就是他们饮食和安全出问题。不过这么多年,没一个孩子出过事,没一个孩子被退学,也没一个孩子因为调皮被我送走。很多家长都觉得我这里比学校还好。
羊城晚报:这里走出去很多孩子,有的还成了大老板,没跟他们说说难处吗?没想他们帮一帮,有些回报?
邓卫星:做这些从来没想过要人回报什么。他们倒是经常来家里坐。不过我不敢和他们讲自己的困难,不好意思。毕竟我两个儿子都工作了,我自己也挣钱。每次他们问起,我都只说身体挺好,都挺好,没困难。有难处就跟自己儿子讲讲。既然有心帮人家读书,那就有多大力出多大力,不能让人以为是为了别人的钱才做这个事。
羊城晚报:自己的孩子支持您这样做吗?
邓卫星:两个儿子也是从小和这些孩子生活在一起,一起读书,现在都从大学毕业了,也都找到了好的工作。大儿子经常说:“爸爸你每年亏多少钱,我拿多少补给你。”小儿子今年刚工作,过年回来时,留下两个月共6000多元的工资。大儿媳也是大学毕业,去年底在这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她也很喜欢这些孩子,每天晚上还给他们上课,辅导他们学习。
羊城晚报:您坚持了这么多年,也上了年纪,有没有想过不做了?
邓卫星:我会一直办下去,不会不做。等我老到做不动了,我媳妇会回来帮我把它办下去。现在就希望有人能支持我一下,我想把后院那片地方整一整,添置一些运动器械,乒乓球台什么的,可以让孩子们有个地方活动,免得下了课出去乱跑。另外就是想建个沼气池。上岁数了,快砍不动柴了。有个沼气池,煮饭、烧水就不用砍柴生火了,能省大事。
五位有机磷中毒病人同时来院急诊,其中一例王姓病人在急诊科72小时内三次呼吸停止,均复苏成功,这在我院创办以来属于不多见。为了抢救这批病员,急诊科的全体医务人员,科医生一直守护在病员床旁不离步,医院多次组织有关科室会诊,分析病情,制定抢救措施。护理人员精心监护,谁也顾不上休息。联防队员坚持维持秩序,全院职工不分你我,每时每刻在关心和看护这批病人。4月11日晚,当王姓病人第三次呼吸停止时,恰逢周六夜,回家休息的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深夜接到传呼后立即赶到医院参与抢救和特护,一直到天亮病员生命体征稳定后才离开,创造了72小时成功地抢救三次呼吸停止病人的先例,谱写了人道主义的又一乐章。今年四月,二位河南藉打工仔误服河琢经抢救无效死亡,在一无亲人、二无钱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免收医疗费用外,还帮助联系火葬地点。共青团组织全院职工募捐,筹款近3000元,为病人办理后事,病员家属激动得直流泪。今年五月份开展思想作,风整顿前半个月,就有三次医务人员拒收红包金额达700元。一位四川洪县的妊高症病人,在院剖腹产,由于困难,妇产科医务人员不但给予精心医疗,还筹资500元为其解决生活困难。二年来拒收红包、为病人排忧解难、捐资扶贫、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99年收红包30多人次。好多住院病员为了感激医生,送了红包退还,又送,有的出院后一周了,又送来红包,但仍被拒收。通过我们努力宣传,已经形成了不送红包看病也放心的风气。二年多来,全院职工为贫困病员募捐金额达万元以上,收到奖框锦旗26面……。98年受到省、市、县电视台、报刊新闻报导12篇,党政领导部门表扬5次,99年报导4次。二年来经县卫生局考评群众满意率为全县之首。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会口碑明显好转。
发生在我们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题材有哪些啊?举例说明,题材具体,多多益善。急急急!
1965年4月初,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向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布置了一项去河南的重灾区豫东访的任务,以了解当地农民在三年困难时期是如何摆脱穷困的。
周原选择了兰考县。在县委办公室,待周原说明来意,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没有寒暄,张口就说:“兰考除‘三害’,咱们的县委书记是被活活累死的!”
1965年12月17日上午,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穆青一行走进兰考县委大院。张钦礼、刘俊生,还有焦裕禄的秘书李忠修有些紧张。
刘俊生回忆,焦书记得病的消息传开后,四乡八村的不少老百姓涌到县委,都来问焦书记住在哪家医院,非要去看看他。县里干部劝也不听,东村的刚走,西庄的又来了。后来焦书记的遗体运回兰考,老百姓扑在他的墓上,手抠进坟头的黄土里,哭天哭地地喊“回来呀回来……”有个叫靳梅英的老大娘,听说焦书记去世了,大黑天摸到县城,看见宣传栏里有焦书记的遗像就不走了,一直坐在马路上,呆呆地看着遗像一动不动……
说者不时哽咽,听者阵阵啜泣。此时的穆青不禁潸然泪下,他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上午座谈时,记者们哭得实在受不了,只好休会。时年44岁的穆青动情地说:“我参加工作28年,很少哭过,这次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流了眼泪,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虽然之前有过报道,但分量远远不够,要重新组织报道!”
窗外夜幕降临,北风呼呼作响。穆青站在一盆炭火前,望着蓝色的火焰,心里翻江倒海。周原推门进屋。穆青对他说:“写!现在就写!一定要写出来!”周原问:“怎么写?”“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写,群众这么热爱、怀念的县委书记是很少见的。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员全部的优秀品质。***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写不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穆青暗暗地决定,要继续召开更大规模的座谈会,将焦裕禄的事迹转为专题报道。他说:“这样好的干部宣传不出去,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失职!”
兰考成为了穆青一行人情感无法承受之地,他们在这里吃不下、睡不着,开口就想哭,去哪儿都流泪。最终,穆青决定,离开兰考,去距此地最近的开封写稿。
于是,他们来到了开封,穆青、冯健、周原三人各把一头,写通讯、配评论、赶社论,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
在穆青看来,这篇稿件成功的关键之处,是要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以这个高度来表现焦裕禄的思想风貌,不能把焦裕禄简单地写成一部“好人好事录”。
于是穆青决定,在周原等人的基础上,自己亲手对稿件进行修改。就这样一直改到了第九稿,穆青提炼出了整个报道的灵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周原起草稿中的一句话,也是穆青最为欣赏的一句话。
焦裕禄的报道是写出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几位作者心里不无担忧。于是,穆青首先向时任新华社社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作了汇报。
吴冷西被焦裕禄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连声说道:“可以发表,可以发表!”并对穆青提出的一要写自然灾害、二不写阶级斗争的意见表示完全同意。同时,吴冷西建议穆青先在新华社内部作个报告。结果那场报告,台上的穆青泣不成声,台下的听众哭声一片。
随后,吴冷西又请示了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同志。彭真静静地听着吴冷西的意见,眼前浮现出了报道中描述的焦裕禄在兰考豁上命带领群众战“三害”的一个个动人场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焦裕禄既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将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高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一位为百姓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的“七品芝麻官”,但他博大的为民情怀,求实的工作作风,可贵的人格力量,高尚的思想境界,足以使真正的***人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深深为之动容,为之感奋。焦裕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名字!于是,他毅然挥笔,作出了同意发表的批示。
再说河南那边,按照上级指示,刘俊生把焦裕禄的有关遗物和照片送到了郑州。新华社河南分社对刘俊生送去的这些照片均不满意。他们认为:照片上的焦裕禄不是低着脑袋,就是侧着脸,其实,这怨不得刘俊生。焦裕禄生前不让别人去写他,也不让人家为他拍照。刘俊生为焦裕禄拍下的仅有的几张照片,还是偷着拍的。
后来被公认为留下焦裕禄不朽形象的那一张,曾被认定是最糟糕的。因为那上面的焦裕禄披着衣服,叉着腰,边上的一棵泡桐树也不壮实。有人说:“胡子拉碴的,这哪像一个县委书记?”但是,当这张照片送到北京新华社后,被穆青一眼看中,他感叹道:“多么真实的一个形象啊!”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无论是思想上、感情上乃至衣着打扮上,都同人民群众是那样的贴近。焦裕禄在兰考虽然只有短短的475天,他虽然未能彻底根治“三害”,但兰考面貌的变革已经始于焦裕禄,焦裕禄的精神将永远存活在兰考人民心中。
关于好人好事的通讯稿
我认为题材大致有这么几方面。1.好人好事,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扶老奶奶过马路,以及见到路人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出手帮助这类。这类一般有有人落水,路人见义勇为下水救人,不计报酬,做完好事不留名默默离开现场;智斗小偷;公交车上的不文明举动等等,这是一般的好人好事,报道的比较多的,还有一些好人好事就是关爱空巢老人,赡养不认识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或者救助家境困难儿童、困难地区的孩子等。反正好人好事都是一些正能量的。2.反面以及负面新闻,这里面一般包括违背中华传统美德的新闻。比如,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酿成灾祸,不过这些都不是的理由,宗旨还是要通过合理的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自己,这种新闻比较多就不列举了。不孝顺,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养大,结果老年无人赡养,甚至争夺财产。夫妻不和,因为金钱,性格,不良癖好等方面导致家庭不和,家庭纠纷的新闻也有很多。小孩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父母教育无果,抢走手机或者电脑,小孩自杀闹脾气离家出走的新闻也有很多,这些新闻归根结底也是父母缺乏教育理念,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与互动导致的,等发现孩子有不良癖好时再取不合理的过于直接的纠正措施就会导致孩子心理的叛逆。3.奇闻异事,这类就包括很多了,比如令人捧腹大笑的一些小新闻小糗事,拿出来报道,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有就是某某地方发现奇怪的生物报道一下;某某地方发现古代墓葬,报道一下历史朝代,墓穴主人,墓中文物,以及此发现对于文明的探索有何意义等等。4.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台风,火灾等等。
还有一些不属于身边的新闻不过也算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比如国家大事,虽说不在身边发生,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的世界是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地球村发生的每件大事都可以说成是我们身边的新闻,这就看你怎么定义了。还有一些兴趣爱好方面的新闻,比如运动类,游戏类,圈类,**电视剧等等有很多。
纯手打望纳。
60位邻居妈妈接力送爱心餐,只为12岁女孩吃上饭,这应该表扬吗?
团结互助 积极向上
——七年七班上学期班风小结
七年七班,56名同学正好和我们国家56个民族数字相等。56个人,56颗心团结在一起,在班主任方老师的带领下,半个学年里做了很多闪光的好事。
刚刚开学的时候我班大队长张丽婷和尚笑同学到总校去开会,就主动领来了为刘士钺老师义务服务的工作,这是新华中学多年来一直不断的服务基地。我们七年七班在年级组长陆霞老师、班主任方敏老师的带领下隔周去一次,为刘老师整理信件,擦各种书,扫地、擦地等。班里同学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干活,可到了刘老师那里谁都不怕脏不怕累主动参与劳动。特别是许玉飞同学,因为他是义务服务的小组长,每次都是他带领大家去劳动,教同学认识刘老师,教同学怎么做。刘老师家的书很多,有些书常年不用积了很厚的土,他就告诉同学,先用小刷子把上面的土刷掉,再用半干的布擦一遍,整齐的摆在书架上。每周二他都是很晚才到家,从没有怨言。尤其在春节期间,我班同学仍不惜期时间到刘老师家进行服务,并送去温馨的节日祝福。这项工作得到了校领导和德育处的一致好评,并得到刘老师的认可与感谢,他为此专门给学校写了表扬信。
七年七班是一个富有爱心的集体,在为甘肃灾区和印度洋海啸两次捐款中,我班捐款之数额和参加人数之多均名列前茅。其中在印度洋海啸捐款中,我班金杰同学不仅在学校捐款,并与所在居委会捐款100元,受到全校表扬。
七年七班的学习风气正,56个人一条心,团结互助。刘晓潮同学在上学期临近期末前,脚骨折了,打了石膏不能动,拄着双拐还需要人扶。为了不让他落下课,同学们每天扶着他上下楼,为他拿书包;金杰同学得了阑尾炎,做手术,为了让他尽快好起来,在期末考试中能有好的成绩,我班同学用宝贵的课余时间为他抄写笔记。方老师也亲自带着同学用班费买了水果,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到医院去看他们,并捎去了全班同学及七年级二组各位老师的诚挚问候。
七年七班,56名师生集体荣誉感强,凡是学校和年级组织的比赛,我们都积极参加。在艺术节期间,七年级二组举办了一场名为“少年眼中的祖国”的汇报演出。我们班的刘形和郭悦莹做了精彩表演,大队长张丽婷和班长翟国瑞一直在后台,为演员们服务,整场演出都没看。而且冯可可同学还为整场演出拍照,作了影像纪实,写了新闻稿。
七年七班全体同学积极向上,在开学不久全校展开的四项评比-——“两操、出勤、佩戴、卫生”的活动中,一直都名列前茅。班里同学一听说能为七班争荣誉,争着抢着出力做卫生,桌腿椅腿死角的地方,不用老师督促,每天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自从评比开始,校服、胸卡佩戴整齐,班里没有一个同学迟到过。
七年七班是富有爱心,具有恒心,拥有同情心的大家庭。学习中互帮互助,劳动中争先恐后,捐款时不惜解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够以雷锋为榜样,更上一层楼,做一个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先进集体。
我身边的好人好事 作文
这事儿不表扬那啥事儿应该表扬?这就是现实版的远亲不如近邻啊,这些人可都是自发原因来帮助小女孩,一分钱没管小女孩要,这种不求回报的好在当代社会来说简直太难得了,必须得表扬啊!
一、当代人情淡薄,这种暖人心的事儿真的应该多报道一些,也应该得到表扬。说心里话,当多了不敢扶老太太过马路,捡钱了赶紧往兜里揣的新闻后,看到这种充满爱的新闻后就感觉冬天也不再那么寒冷了,在当代社会中人都越来越现实,在感情方面也都过于理智,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什么别人的事儿别插手,好像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做事儿的代名词。
但这些阿姨的行为却让人知道了,这个世上还是有真情在的,她们轮流给小姑娘做饭从来没有说过要回报,也没有大张旗鼓的要求新闻报道,而是被人发现了这才被推上了舆论的正中央,不是说她们应该得到表扬,而是说表扬就是她们应该得到的。
二、希望小女孩能够记住这些对她好的阿姨们,人家的好一定要记得回报。这个小女孩无疑是非常的,虽然家里的情况有些让人忍不住心疼,但好歹遇到的都是一些善良可亲的人,也算是给她苦难的日子里增添了一些温暖,真的希望她不要忘记这些人,要知道她们不管她合情合理,她们并没有义务来给她做饭,不过是因为自己都有孩子,产生了同理心这才愿意伸一把手。
希望小女孩在长大后或者有能力后也回来看看这些曾经帮助过她的阿姨,人都是将心比心要记得别人的恩情才好。
最后:我要是也能遇到这么好的邻居就好了,当年我家没人给我做饭的时候,我都是吃的外卖和方便面,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身边的好人好事30字
身边的好人好事
1我家附近有一位残疾的爷爷,他下身瘫痪大概60多岁,住在一个小破屋。家里有一张单人床;一个小柜子;和一把轮椅;他经常坐在轮椅上用羡慕的眼神望着我们上学;下学。平时有一位瘦瘦的老奶奶给他送饭……
大家觉得他很可怜经常和他聊天,聊着聊着我们终于把我们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那位老奶奶是你的家人吗?他怎么把您安置到这儿呢?
他说:“不是,她可是个好心人哪!我原来不认识她,他听了我的遭遇就每天给我做饭我才能活到现在。真是个好心人哪!”
我们决定找到她家,让区委会颁发他一个助人为乐的证书于是我们行动了……
她家并不富裕,老伴去世了儿女在外长期不回来。家里家具不多,很整洁。
“您为什么要帮那个残疾爷爷?”
“别这么说,每个人都一样我和他交了个朋友,以朋友的名义帮他,这样即伤不到他的自尊还可以帮他!”“我帮他主要是因为他和我老伴的遭遇差不多,他也是个残疾人。残疾人是很需要帮助的他们表面装作没事是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强。要知道,残疾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随后居委会给哪位好心的奶奶颁发了助人为乐的证书。
她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活雷锋!我们应该学习那种雷锋的精神。发扬中华人民的良好美德!
2爱,在人间
有人说,友爱如春雨,滋润着大地;有人说,友爱如阳光,温暖着人心。我用这双渴沐春雨,渴望阳光的眼睛,在人世间搜寻着爱。
2008年1月21日11:33分,一列火车从市火车站出发了。列车上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这里有许多乘客都是去北京探亲的——包括她——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
但是,就在这欢声笑语中,一声响亮的小孩哭喊犹如晴天霹雳般地打破了车中的和谐。因为——她把她那细嫩的小臂伸进了盛着滚烫的开水的方便面盒里。
开始,大人们不知是发生了什么事,更不知该怎么办,母亲无意中摸了一下她的左衣袖,发现又湿又热;立刻挽起孩子的袖子 是的,她看见的是;孩子烫掉了一层皮的胳膊。瞬时间,母亲惊呆了,又心疼,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眼眶里的泪水一滴滴的往下滴,孩子的舅舅急得都不知说什么好了,晕头转向地找了半天,才从勤务室里找来了一把剪刀,剪开了孩子的衣袖。母亲也努力地又哄又抱,但都无济于事。毕竟,伤口上一点药都没有上,别说是刚一岁的孩子,就连大人也受不了啊!可是,该到哪里找药呢?
听到孩子的哭声,第一个闻迅赶来的是一位列车员,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他迅速将事情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赶来后,知道了孩子的伤口没有上药。可是车上也没有治疗烫伤的药品。孩子还在大哭着,一边哭还一边哇哇大吐,情况不容乐观。
此时,列车长立刻拨通了下一站点的电话,通知他们马上准备好烫伤药膏,在下一站等候。
与此同时,火车上也响起了广播为孩子征集治疗烫伤的药物,火车上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乘客们纷纷拿出自带的药物向列车长和乘务员介绍:有的拿来的润肤露,还有的拿来了冻伤膏;有的有经验的乘客来告诉孩子的母亲怎样做;有的还拿出了自己的秘方......虽然没有找到治疗烫伤的药物,现在药物也都不是很管用,但大家的热情却让孩子母亲的心稍稍有了一点点安慰。
经过一番漫长的等待,火车终于到达了下一站点,药物被顺利地送上了车,涂到了孩子微红的伤口上,孩子停止了哭喊,母亲也欣慰的笑了,而列车长和乘务员却悄悄的离开了......
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地离开,而是每隔一会就来探视一下,一听到哭声更是马上赶来询问情况,整夜不段......
我想,我已经找到我要寻找的东西了———爱,就在人心里。列车长乘务员以及那些积极为孩子寻找药物的列车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和乘客们,他们那热情的心中喷涌而出的,不就是爱吗?
列车继续开着,但是,车上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浓浓的人情,列车乘载与人之间的友爱,奔向远方......
身边的好人好事30字
身边的好人好事
真的很多
为灾区献衣服
为困难的孩子捐书包
身边的好人好事-100字有人自愿在公园里当志愿者打扫垃圾
公交车上让座
有老人摔倒马上扶起来
身边的好人好事二十至30字20 为学读后感六百字联合实际 难
0回答 3 小时前
20 新新中国成立百周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难
0回答 3 小时前
5 这句话怎么用英语写? 我很抱歉明天下午我不能去参加关于美国文化的演讲 用一下高阶语法吧~
身边的好人好事(1)稚子真心,爱的传递
宋年忠家住新闸路568弄,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父母相继去世后,一日三餐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困难。1993年,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师生得知社群里有这样一名残疾人需要照顾后,决定每天免费为宋年忠提供一顿午餐。自此,学校高年级学生组成了一支送饭队伍,每天为宋阿姨送饭成为他们学习之外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刮风下雨,送饭从没有间断过。每到中午时分,同学们下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食堂去拿饭,他们端著饭盒、拎着汤,赶往宋阿姨家,让宋阿姨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自己再返回学校用餐,天冷时自己的饭菜都凉了,可同学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学校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学生送走一届又一届。领导层变了,送饭的人也变了。唯有送饭的路没有变,送饭的责任更没有变。爱心接力棒在学生手中届届相传,爱心的在校园里年年播撒。为了坚守承诺,静安区第三中心小的学生们18年如一日,成千上万人次的学生,担起爱心小使者的重任,风雨无阻地走过那条送饭的小路。
(2)一位上海知青的黑土眷恋
徐桔桔是上影集团的一名退休职工,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了让40多年前她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年届六旬的她放弃高薪返聘的外企工作,告别九旬高龄的双亲和出生不到百日的孙女,远赴黑龙江黑河市山河村当起村支书,带领村民搞新型种植合作社,走现代农业致富路。徐桔桔上任后,日夜忙碌。成立种植合作社,修建健身设施,为全村老乡家换上白色塑钢窗,为道路扩建白色路面、安装铁栅栏,组建村篮球队、舞蹈队,与驻军部队结对子、与相邻村搞联谊,建立农家书屋,发展年轻党员,还为村里初中生联络上海船厂技工学校……短短一年时间,山河村有了很大变化。村民们都说:“为改变山河村的面貌,徐书记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她真的很辛苦,我们感谢她!”徐桔桔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曾一同与她在山河村插队过的几名上海知青也决定退休后重回山河村作贡献。《新民晚报》也特地报道了徐桔桔的感人事迹。 *** 上海市委原书记 *** 同志阅读了介绍徐桔桔事迹的全文后,亲笔批示:“读完此文,既敬佩又感动,使我增强了信心和力量。”2012年7月5日,一辆载有34名中国游客的旅游巴士在纽西兰南岛小镇莫斯本附近因道路结冰翻车,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行驶在事故车辆前方的一辆载有上海国旅游客的大巴车及时发现了险情,领队胡蓉第一时间决定暂缓行程,调头回去救人,这得到全体游客支援。戴丽萍等游客纷纷下车,将被困乘客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把受伤乘客带到自己车上休息取暖。当地救援人员到达后,他们还主动放弃自己的行程,陪同翻译,直到所有人安全就医。来自上海的“救命恩人”使被困游客转危为安,得到妥善救治,让遭遇事故的同胞们感激不已。这一引起纽西兰当地和上海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好评,大家纷纷赞叹他们是中国“最美游客”
(4)打工青年见义勇为感动中国
2012年8月29日中午,周传金在上海地铁站遇见偷窃一幕,为抓小偷不幸身中数刀,这一英雄事迹引发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全国普遍热议。当时,周传金看到一陌生男子伸手从前面女孩包里偷出了一部高档手机,他就立即向前制止。小偷见事情已败露,为逃离现场,竟掏出一把刀刺向周传金。小周为抓获小偷未能及时躲开,被刺中两刀,右手血流不止。事后,失主南京女孩徐佳和轨交民警将周传金送至海军411医院急诊治疗,失主为其垫付1万元住院押金后悄然离开。经医院诊断,周右手虎口大拇指处伤口6-8厘米长,手腕伸腕肌腱被割断。了解到周传金因见义勇为负伤,医院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第一时间组织实施抢救,并承诺免去小周所有的医药费用。周传金所在公司承诺治疗期间发放全额工资,并聘用其为公司终身员工。周传金见义勇为,江苏姑娘知恩图报,沪皖两地爱心接力,军民多方携手救护,完美阐释了“好人好报”,互为呼应的善行义举迅速传遍全国。
(5)法国太太爱心温暖阳光之家
走进北新泾社群阳光之家活动室,很多人都会被墙壁四周琳琅满目,创意频出的手工作品吸引住。纸灯笼上的蝴蝶翩翩起舞,十二生肖画惟妙惟肖,手印画五彩缤纷,树叶画更是融入了自然元素。此时,如果旁边有阳光之家的学员,他们便会从展示橱中拿出更多“得意之作”,鸡蛋壳画、石头画、彩泥项链、布艺老虎、塑料杯垫、毛线球……这些统统都出自他们之手。当你问到是谁教会了他们这些时,学员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国志愿者太太。学员们说的法国志愿者太太,每周四上午都会来到阳光之家,教学员们做手工,为他们带来快乐。自从2005年第一位法国志愿者米歇尔太太来到这里之后,陆续有30位法国女性成为志愿者。她们跨越地域界限,为中国的孩子洒满爱的阳光,阳光之家的学员们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的进步。
(6)低调“救人哥”姜一诚
2012年8月24日中午,上海浦东新区上南八村小区内,一位七旬老人突然晕倒在地,脸朝下、背朝上,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生命危急,现场聚集了大量的围观者,但他们或没有技巧或缺乏勇气或怕惹事上身,谁都不敢靠近老人。这时,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青年职工的80后姜一诚正好经过事发地,他停下脚步一问究竟之后,迅速冲开人群来到老人身旁,立马蹲下身子抱起老人,让老人侧卧并微微托起老人头部,使其呼吸顺畅,一直到120急救车赶到后才放心离去。施救过程中,不断有人向他喊话:“小伙子,你要当心啊,会有麻烦的”,但姜一诚毅然决然地说:“你们不要这样,做人要有点良心,好吗”,他不动摇、不放弃,用善心、果敢和智慧使老人转危为安。8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黄金时段长时间报道了姜一诚的救人义举,他的高尚品行为我们全社会传播了精神文明的“正能量”。
(7)古稀老人勇救落水儿童
2012年3月19日上午9时许,罗店镇张士村村民徐秀珍跟往常一样,到自家的自留地里弄了点蔬菜后,准备到家附近的南泾河边清洗一下。当她走近河旁的水桥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离水桥外2米处,有个幼童溺水了。只见小孩面向水里、背朝天半沉半浮在河水中,已无力挣扎。在这命悬一线的危难时刻,徐秀珍没有多想,扔掉手中的菜篮子,顾不上脱下身上厚厚的棉衣,就跳进了河水中。她一只手抓住水桥边的面板,另一只手向孩子的方向伸去,希望能够拉到小孩,但由于离小孩较远还是无法抓到孩子。3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水又比较深,而且身上厚厚的棉衣,被水一浸变得重起来,73岁的徐秀珍老人每挪动一步都很艰难,但她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此时耽误一分钟,孩子就可能没命了。她奋力用手划著水面,向孩子的方向挪去,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当周围的邻居、村民问徐秀珍:“你都73岁了,当时哪来的这么大勇气跳入河中?”她笑呵呵地回答道:“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你看见一个孩子在水中奄奄一息时,能忍心不救吗?换作谁都会这样做的。”几十年来,徐秀珍帮助的人、做过的好事,没人数得清,她的高尚品格已根植在街坊邻居的心中。
(8)跨越海峡的“父子”情
2012年10月10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收到了一封自于宝岛台湾《大爱工行,仁义之师》的表扬信,随后,新民晚报、侨报、新华网等各大媒体纷纷刊登《“上海儿子”10年照顾“台湾爸”》的文章,详尽描述了从2002年到2012年整整十年工行员工朱捷的无私关怀与帮助台胞杨银岳先生的事迹。2002年73岁的杨先生来到了工商银行普陀支行寻求帮助,两个人长达十年的忘年交就此开始。在后来的服务中,朱捷得知老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就买了测量仪,利用自己曾在部队从事专业医护的技术主动承担了老人的血糖测试和胰岛素注射。老人家境富裕时,朱捷婉拒了杨先生提出的义子身份,“君子之交淡如水,您不用感谢我,这是我一个工行员工应该做的。”杨老先生于2005年投奔宁波老家亲戚,直至2009年一直定居慈溪,此间经历了巨大人生变故,丧偶、被等悲惨的境遇让杨老先生的健康与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孤苦不堪中再次拨通了小朱的电话。在得知老人的变故后,朱捷毅然将杨老先生接到家中照顾,为能让老人多走动,朱捷与同栋的一楼住户进行了多次沟通,将六楼房屋进行置换,不知不觉中,杨老已经成为小朱一家的新成员,在杨老心中,小朱早就成为他至亲至爱的“好儿子”。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的生活费用都是由小朱提供的。2012年8月26日,老人安详地辞世,享年83岁。由于无法找到老人的亲属,朱捷承担了杨老先生的后事。最后。通过与台湾的海基会与民政部门多次联络,找到老人失散的女儿,完成了老人毕生的心愿。
(9)无声的灯盏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MDA(Muscular Disease
Association神经肌肉疾病协会)青年志愿者团队组建于2006年,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精神,通过点滴关爱让广大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体悟生活的温暖。为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志愿者向神经内科、康复科专家求教,自编自印《神经肌肉疾病治疗保健手册》,访视时为患者讲解;建立“MDACHINA-Fudan”QQ群,邀请医生线上答疑。还将年过六旬无法到医院就医的孤寡老人的化验结果带到医院,请专家给出诊疗方案和处方;为四肢肌肉逐渐萎缩、手已变形的高中生进行功能锻炼,同时辅导学业,帮他圆了大学梦;了解到一位患者有开网店的心愿,志愿者教他办理网上实名认证、陪同出门办手续……6年来,团队成员由20人发展到200余人,风雨无阻上门倾听患者心声,为患者排忧解难,访视家庭从最初的4户增加到25户,累计访视1000余次。该团队已连续6年获得上海市肢残人协会颁发的“智力助残”优秀集体称号,还获得“2010年复旦大学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2012年复旦大学‘光华自立奖’实践公益类一等奖”等荣誉。
(10)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武警上海总队五支队十一中队战士叶乃阳,入伍5年来坚持把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使命、恒心献给岗位,出色完成世博、大运、涉日维稳等重大任务。个人荣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为总队标兵士官、武警部队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09年12月至今,他坚持用爱心帮助“植物人”方祖俊一家,每月从士兵津贴中拿出200元、士官工资中拿出800元予以捐助,“一定要让方祖俊醒过来!”抱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在首次探亲休的20天里,叶乃阳17天住在方家,四处打探唤醒“植物人”的办法,为之购买轮椅、MP3等康复用具,每天帮其洗澡 *** 、注射营养剂,不停的呼唤着他的名字,经过十多天的精心照料,方祖俊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先进事迹被安徽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上海市委宣传部以及上海电视台、安徽省广播电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武警新闻台、文汇报等国家和地方80余家新闻网路媒体宣传报道,个人被安徽省六安市评为“六安好人”,第三届六安市道德模范提名奖,荣登安徽省“好人榜”。
1、扫楼道。
2、扶老人过马路。
3、去社群看看有什么活动。
5、你给乞丐几个嘣。
6、随手拣起小垃圾。
7、去图书馆帮忙。
8、捡到钱物归原主。
9、做些家务事事。
10、不随地扔垃圾。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事情。如果仔细去观察,都可以找到很多好人好事。
多关注一下,你会很容易的就发现这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