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九年级化学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

tamoadmin 2024-08-19 人已围观

简介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2.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3.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4.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6.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7.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8.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编写好化学教案是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图!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做份鲁教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2.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3.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4.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

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6.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7.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8.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

编写好化学教案是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图!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做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 ?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的快乐,让人们 ?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 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 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的人还看:

1.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2. 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3. 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

4. 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及反思

5.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6.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单元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7.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我整理了初中化学教案格式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化学《水》教案模板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保护、水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模板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及含义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9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在化学方程式中,等号的左边表示反应物,等号的右边表示生成物,反应条件标在等号的上方,等号读作生成,?+?读作和。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讨论交流

 怎样求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温馨点拨

 各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

 粒子个数就是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

 在化学反应中减少的是反应物,增加的是生成物。

 名师归纳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之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一般不用约分成最简比,但解答填空题时可约分。

 反馈练习

 A.4P+5O22P2O5

 B.C+O2CO2

 C.S+O2SO2

 D.2H2+O22H2O

 2.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D)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化学反应的快慢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Y、Z变化质量比为9∶8

 D.反应后X的质量为0g

 学习内容二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9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S+O2SO2的读法包括三个方面:

 质的方面: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量的方面:32份的硫和32份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64份的二氧化硫。

 粒子方面:1个硫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

 反馈练习

 1.有关C+O2CO2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二氧化碳

 B.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一份质量的碳和一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D.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氢气和氧气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

 (2)除化学方程式本身的意义外,从上图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即可)

 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②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发生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回忆生活中某些化学变化的现象,分析其质量的变化。如煤燃烧后质量 (填?减少?、?增加?或?不变?)?铁生锈后质量 ?

 设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否变化?

 实验探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

 提出设: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A、> B、< C、= D、有时>,有时<,有时=

 设计实验,验证设:

 (讨论)选择什么实验来验证设?(突出强调是化学变化,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实验)1、白磷 + 氧气 点 燃 五氧化二磷

 2、铁 + 硫酸铜 铜 + 硫酸亚铁

 (分组讨论)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状态,结合现象思考)

 2、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主要操作步骤

 (演示)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注意白磷的保存方法)

 (讨论)1、玻璃管的作用(这些可能是学生设计的装置与演示装置的不同之处)

 2、容器底部为什么要铺一层细沙?

 3、玻璃管的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作用是什么?

 4、整套仪器装置为什么要密闭?

 (学生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

 比较两个实验装置的密闭性,从物质的状态分析原因。

 讨论交流

 活动与探究1、某学生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用吸附剂将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彻底吸收,结果发现质量增重了,你能帮他解释吗?你认为这一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思考为什么质量守恒呢?从微观角度分析。

 动画演示水通电分解的课件(微观),讨论。

 分析分子 分 裂 原子 重新组合 分子 聚 集 物质

 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 原子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引 申 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创设情境从1写到10000要多长时间?(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如何在1~2s内从1写到10000)

 讲述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在1后面添上4个0即可,这里走了一个捷径,其实在化学学习中有时真的有捷径可走。

 提问到目前为止,大家已经知道的有哪些化学反应?

 提问以硫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为例,你可以用哪些方式表示?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硫 + 氧气点? 二氧化硫

 3、S +O2 ? SO2

 比较哪种表达方式最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用方式三表示,同样可以知道描述的是哪一个反应。为讲意义作铺垫)

 简单、便于书写,能清楚地表述反应,是国际化的语言。

 讲述第三种表示方法最显著的特征是用化学式代替了物质名称。像这样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快捷方式?化学方程式。

 阅读二、化学方程式

 讨论模仿教材上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分组讨论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总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强调?+?、 的读法,与数学符号区别。

 讲解反应的现象、物质的颜色

 点 燃

 练习对于4P + 5O2==== 2P2O5这个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关系如何计算?(从符号的意义提示学生)

 指出:①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时,应将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②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同比例减小

 注意: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课题2书写化学方程式 配平作铺垫)

 小结化学方程式与元素符号、化学式一样,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导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元素和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三个部分知识,下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元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 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 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2×158 32

x= =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 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用的是纵列,即;

还可以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 56

x 10 t

x= =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 2HCl

2 71 73

100g x y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

代入x=3550 g,

= ,

解得y=3650 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03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求。

 教学工具

 相关计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式与化合价,知道了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化合价能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每一个化学式中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是一定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原子质量比是一定的,原子所占的比例也是一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

 讲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利用化学式的意义引出相关的习题类型。

 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1:计算N2、Fe3O4、H2SO4、Cu(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N2的相对分子质量=14?2=28

 Fe3O4的相对分子质量=56?3+16?4=232

 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

 Cu(OH)2的相对分子质量=64+(16+1)?2=98

 [练习]课本第89页习题7

 例2:计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解:H2O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

 1?2∶16=1∶8

 [练习]课本第89页习题7第(2)题

 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3: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先根据化学式计算出相对分子质量:

 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0%=35%

 [练习]1.计算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2.课本第87页习题9

 化合物的质量与所含元素质量的互算

 例4:为满足生产需要,要使每公顷土地增加2kg氮元素,问50公顷的土地上应需施加硝酸铵(NH4NO3)肥料多少千克?

 解法一:2?50=285.7 kg

 解法二:50公顷土地需氮元素:50?2 kg=100 kg

 设50公顷的土地上应需施加硝酸铵(NH4NO3)肥料的质量为x。

 则:x?35%=100 kg   x=285.7 kg

 答:略

 例5:若改用碳酸氢铵,多少千克碳酸氢铵与285.7kg硝酸铵含氮量相当?

 解:设与285.7 kg硝酸铵含氮量相当的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x?=285.7kg?  x=564.3 kg

 答:略

 [练习]课本第89页习题9

 介绍: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常常用质量分数来表示物质的成分或纯度,请同学们根据收集来的说明书对药品、食品的有关情况做记录。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 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因此是?双基?的 重要部分,掌握好了本课题对于今后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根据化学式标化合价,根据化合价来推求化学式。

 (3)教材最后是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里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查看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有关物质的成分或纯度,本课题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用的。

 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学式与化合价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突破重点是根据两个原则:①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 为零;②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根据原子结构来回答)。

 请学生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电子得失情况。引导学生用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原子最外层要成为稳定结构,形成稳定化合物的道理。

 比较NaCl、HCl、H2O几个化学式,可知元素相互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比有一定的数值。(因为原子的最外层要成为稳定结构,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都有一定的数目。)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

 一、什么是化合价?

 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讲述]上面的定义同学们难以理解,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老师今天重给同学们下一定义: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而所带的电荷数

 二、化合价的确定

 请学生画一些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得失电子情况。并指出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及零价之分。

 [阅读]阅读教材83页表4-6

 化合价有数值和正、负。如何确定呢?

 原子团化合价的确定

 三、化合价的规律(边讲述、边简要板书)

 1.在化合物里,氧通常显-2价(因为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易得到2个电子)。氢通常显+1价(因为氢原子外层1个电子,易失去)。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因为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因为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容易得到电子)。但在氧化物里,氧显负价,其他元素显正价。

 2.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公式:化合价?原子个数

 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原因:化合物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是电中性的。所以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这是化合价计算的重要法则。

 3.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4.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是可变的。例如,在FeCl2、FeCl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3、在H2S、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4。可变的原因是这些元素的原子在不同条件下,既可得电子,也可失电子。而且得失电子数目可以不同。

 让学生看课本中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表。

 5.某些原子团也表现出一定的化合价。例如,在硫酸锌里锌为+2价,硫酸根为-2价;又如,在氢氧化钙里,钙为+2价,氢氧根为-1价。(简要说明: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组成该原子团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例如氢氧根的价是(-2)+(+1)=-1。

 四、化合价的书写及意义

 [学生练习]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H2 H2O NaOH

 [讲述]注意:标元素化合价的方式与写离子表示方式不同。化合价用+1、+2、-1、-2等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离子所带电荷用1+,1-,2+,2-?等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Na+,Cl-,Zn2+,?。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化合价的书写及与离子书写的区别

 化合价:头上顶,号前数后

 离子: 肩上扛,数前号后

 〔练习〕练习化合价的意义 如:

 +2 +2

 Mg MgO

 请学生试着编化合价的口诀:

 正价口诀:一价氢金钾钠银,二价钙镁和钡锌,铜汞一二铁二三,铝三硅四二四碳。单质零价永不变,多数元素有变价,正负代数和为零,先死后活来计算。

 五、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从二者的定义和以上的例子,可知它们的关系很密切。

 1.由化学式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计算法则: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例题:求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先写出化学式:KClO3

 查表知K为+1价,O为-2价,设Cl的化合价为x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价代数和为零,

 则1+x+(-2)?3=0,x=6-1=5

 答:在氯酸钾里,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强调〕正号不可丢,+1不能写成+,1不能省略

 [学生练习]求KMnO4,K2MnO4,H2O2,ClO2,NH4NO3中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2、运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例题:已知磷有两种氧化物,其中磷的化合价分别为+3和+5,写出这两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1)写出+3价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法一:最小公倍数法 +3 -2

 ①写出组成元素并标上化合价:P O

 ②求两种元素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2?3=6

 ③求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6?3=2 ,6?2=3

 ④写化学式:P2O3

 ⑤检验:(+3)?2+(-2)?3=0(正确)

 解法二:十字相交法

 讲解:取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然后进行最简约分

 [学生练习](2)写出+5价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 灾火事例 ┃ ?,方法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二、课内探究:

 探究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为了满足0.4吨液氢充分燃烧,你会在助燃仓中至少填充多少吨液氧呢?

 要求:(1)先在学案上写出计算过程;

 (2)组内交流计算依据。

 按照教师要求,先独立完成计算过程,然后组内交流。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2.提出问题各小组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思考你的计算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1: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列出比例式;

 学生2:需要先设未知量为xg;

 学生3:最后还需要作答

 ?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得出不完善、不准确的步骤、格式,然后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而自主构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

 教师的讲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概括提升,而不是将一个程序化的步骤灌输给学生。

 3.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102-例题1,对析大家刚才概括出来的解题过程,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或纠正的)?

 讲解教师利用学生的讨论,通过投影讲解强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格式要求。

 (1)设未知量;

 (2)写出有关反应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阅读教材,对析教材与自己总结的解题过程,补充、纠正:

 (1)列比例式前要先?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要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2)未知量应该设为?需要液氧的质量为x?,不应该有?g?。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关键是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步骤:

 (1)设未知量;

 (2)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

 (5)求解;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简记为?设、写、算、列、求、答?。

 讨论交流

 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列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温馨点拨

 1.列比例式,实际体现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相对质量之比。

 2.(1)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

 (2)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3)找准题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名师归纳

 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所用已知量和待求的未知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

 2.所设的未知量不要带单位。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具体质量都要带上单位,不管在列比例式时或最后的计算结果都不要漏掉单位。另外单位要一致,不一致的要进行单位换算。

 3.有关物质的量要写在对应物质的下面,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乘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如果遗漏,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4.求解时要先约分,结果除不尽的可保留两位小数,带单位。

 反馈练习

 1.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g M完全反应生成5.6 g 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D)

 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C.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4.4 g

 D.2.4 g M与5 g RO2反应生成7.4 g N

 2.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C)

 A.9 g   B.11g   C.12 g   D.14g

 3.电解36克水,可得到氧气多少克?32克

 4.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0.21克

 5.已知反应:2A+B===C+D,A与B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A与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和D共2.8 g,则消耗的反应物B为1.2_g。

 6.在密闭容器中将20 g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发现剩余氢气2 g,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C)

 A.1∶9 B.1∶8 C.1∶4 D.1∶2

 7.4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 g二氧化碳和3.6 。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的元素为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为碳、氢、氧的质量比为3∶1∶6。

 8.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对?电解10 t氧化铝最多生产多少吨铝?,你能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提示:第一种方法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第二种方法,由于氧化铝中的铝全部变成了铝单质,所以铝的质量=氧化铝的质量?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故铝的质量为5.3吨。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 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 、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活动与探究三?。

 [投影]活动与探究三:乙醇溶于水

 实验用品:乙醇、高锰酸钾水溶液(高锰酸钾起显色作用,便于观察)、试管、胶头滴管

 [学生活动](做上述实验的第一部分)

 [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回答]不稳定。

 [引导]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

 [学生讨论、总结]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现在进行?活动与探究四?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

 [设问]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动画模拟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发言]

 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总结]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发言]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 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1)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说出液体名称,上、中、下三处的味道如何;老师总结溶液体现的特征;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 巩固练习:

 课后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化学课中离子是我们的必修内容,看看我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借鉴。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1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策略

 1.利用图4-9理解电子层概念(即电子的分层运动),制作动画片更好,让学生建立起原子中各粒子运动相对位置的印象。

 2.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引出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氦为2个),最外层电子不达8个即为不稳定结构。

 3.利用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结构的。知道离子也能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学生讨论:上述有几种离子?怎么称呼?相互作用能构成几种化合物?怎么书写化学式?

 5.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由教师点拨讲解。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至于核心概念仍要理解清晰。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在课上完成。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

 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离核远近是不同的,为了形象他说明运动者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我们引入电子层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认为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那么它们的运动是杂乱无规律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的区域。那么它们运动规律如何呢?这里仅介绍几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供参考。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个,其中n代表电子层数

 2.各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即倒数第二层)不得超过18个,……

 3.电子的排布。一般由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以上几条规律要相互联系地理解。另外.核外电子排布非常复杂,还有许多其他规律将在今后学习中会接触到。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

 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猜想: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

 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

 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远高

 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观察:课本图3-16,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小结: